第07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1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旮旯里点亮希望之灯
本报记者 刘 麟 通讯员 王 芳

距离湘西泸溪县浦市镇30多里的麻垅村,8条纵横交错的大垅谷挤占着适耕田地。在狭窄的山腰间和山谷里,麻垅村教学点成了远近闻名的“跳龙台”,乡村教师辛勤付出、精心栽培,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知识、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近两年,一对“夫妻档”教师接过了村里教育的“火炬”,用真诚和爱心为山旮旯里的孩子点亮了希望之灯。

2014年8月27日,一件棘手的事让泸溪县长坪学区校长吴建平犯难了!在麻垅教学点任教两年的乡村教师调回自家村里任教,麻垅村教学点再次面临“师源危机”。“麻垅村也曾安排过外地教师,可当他们走进这个学校,心便凉了一半,大多只教了一个学期,便不肯留在这儿了!”吴建平皱皱眉头,“也不怨老师们,这里条件确实太差,交通不便,到了学校跟与世隔绝了似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婚姻问题,乡村教师社会认可度不高,工作的地方又远在穷山沟里,总不能让老师们一辈子打光棍儿吧!”在当天召开的浦市镇长坪学校开学会议上,吴建平鼓励教师们去麻垅村教书。本不抱任何希望的他万万没想到,第二天一上班,该校的教师刘如良、李白凤夫妇就来到他的办公室。“我和李老师一起去麻垅。”50多岁的刘如良头发泛白,在他炯炯的眼神中,吴建平看到了坚定。李白凤心中本有些顾虑,夫妻俩都50多岁了,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唯一的儿子尚未成年。“我们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明白读书对山里孩子意味着什么。”一夜的思考,让夫妻俩达成了共识。

8月29日清晨,轻霜浓雾,夫妻俩收拾好教学用书、棉被、衣裤等“装备”,来到了麻垅教学点。低矮的平房,破旧的墙壁石灰,坑洼的水泥地面,虽然早想到条件会很艰苦,但“家徒四壁”的基础设施还是出乎了夫妻俩的意料。

开学伊始,为更好开展工作,刘如良夫妇走访了每一个学生家庭,了解到的情况再一次让他们震惊:“26个孩子就有24个是留守儿童,留守率高达92%。”

李熙菲每天上课时头发总是乱蓬蓬的,坐在教室的一角,一言不发。“问她爸爸妈妈在哪里打工也不搭理你。”细心的李白凤知道,这个小女孩背后一定有故事。放学后,夫妻俩来到李熙菲家中。李白凤对当天的情景记忆犹新:陈旧的低矮砖房里,屋檐下蜘蛛网结着厚重的灰尘,屋前的泥土坪坑坑洼洼,屋里堆满了各种黑糊糊的农具和桌椅,昏暗的白炽灯在透光性差的屋子里散发着微弱的黄光。这是一个可怜的孩子,爸爸因为一时冲动走上了不归路,妈妈忍受不了生活的压力选择离开,杳无音讯,奶奶精神失常,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靠爷爷耕耘几亩瘠田维持,读书费用根本没有着落。

“能为她做点什么呢?”夫妻俩在教学的同时,通过“爱心义工”为李熙菲争取到了爱心人士何梓溢一对一的助学捐款,每个学期帮扶1200元,一直扶持她到大学毕业。两年来,夫妻俩为山里的孩子筹集各类爱心捐助共计5万多元,他们自己也是“爱心义工”,书写着一段段“爱”的故事……

“以前在长坪学区教大班的课,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来到麻垅村教学点后,学生虽然少了,但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刘如良说。为提高教学质量,刘如良、李白凤凭着多年教学经验,摸索出适合麻垅村的方法:选好并培养好一个得力的班干部;优秀生后进生搭配成一个帮学组;抓好拼音、乘法等基础知识教育;午休或放学时间,再对个别学生强化辅导……

小学二年级学生李桂花接受能力差,学习吃力,每次测试都不及格,在家长的责骂下变得越发自卑,对学习毫无兴趣。李白凤课堂上安排她当小老师,并利用中午、放学后对她进行辅导,对她的每一点进步,总是及时给予表扬。慢慢的,李桂花越来越自信,仅仅过了一个学期,李桂花的语文、数学就都能考80分以上了。

夫妻俩循循善诱,为山区的孩子点亮了一盏走向知识海洋的“希望之灯”。一年后的期末考试中,二年级取得了数学全县班级排名第9名,平均分高达92分,语文也得了全县第23名。麻垅教学点是全县村小教学设施最差的几个地方之一,但教学质量却成为全县最好的几个地方之一。今年,又有6名学生从浦市镇回到了村里读书,学生的“回流”是对夫妻俩教学最有力的认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