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1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反恐维稳的“战神”
——记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支队长王刚
▶ 每次出发前,王刚都要再三叮嘱战士要注意保暖,多穿几件衣服。 (资料图片)
◀ 受到一次次帮助,当地民众对王刚(左二)竖起大拇指。 李 鹏摄
▼ 王刚(右)带领战士进行沙漠追捕。 李 鹏摄

本报记者 姜天骄

伴随着战士们熄灯的口令,他步履匆匆地走进会议室,腰杆笔直,目光锋利,白天紧张的训练并没在他脸上留下疲惫的痕迹:“长期奋战在反恐维稳一线,我早就习惯了箭在弦上的紧迫感。”他就是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支队长王刚,先后5次带领官兵成功处置重大暴恐事件,是战士们心中的“战神”。他讲述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把我们带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看我的”

那次索降的经历令很多特战队员难忘:4000多米的山顶积着厚厚的冰雪,直升机在山顶20米处盘旋,狂风刮得机体来回摆动,巨大的螺旋桨刮起2米多高的雪浪。透过舱门,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峭壁、丛林沟壑令人毛骨悚然。

没有机降点,只能索降!“看我的!”王刚一把拽过索降绳,收腹、蜷身,跳出了舱门。由于风大,他失去重心的身体在风雪中摇摇欲坠。王刚垂直身体、稳住重心,滑到了陡崖顶上。

按常规,王刚下来后应该立刻隐蔽自己,因为第一个索降的人很有可能挨子弹。但王刚为了让绳子不晃,把一端缠在腰上,紧紧拽住半蹲在地上。见状,6名特战队员也嗖嗖地滑了下来。

“看我的!”对支队官兵来说,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无形的激励。用王刚的话说,如果党员干部不以身作则,打胜仗就是一句空话,战斗力提升就是纸上谈兵。

2015年1月,王刚上任某支队支队长。在随后的军事训练动员大会上,他掷地有声地说:“如果我哪个训练课目不合格,你们所有的课目都可以不合格!”有人觉得王刚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接下来的几件事彻底改变了大家对他的看法。

一次射击考核中,工兵中队战士蔡旭明老是打不好,他找借口说自己的枪不好,王刚二话没说,拿起小蔡的枪,瞄准击发,枪响靶落,5发子弹命中48环;还有一次,王刚看到一名班长给新兵做器械示范很不标准,他走上前去,从头至尾做了一遍示范,使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

率先垂范犹如一道无声命令,比有声命令更能让战士信服,也更能带动士气。这些年来,王刚在学习上刻苦勤奋,比战士先学一步;在训练上勇于争先,能力素质比战士更全面;在任务中冲锋在前,更为敬业,勇于奉献。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如今,“看我的”成了支队官兵的口头禅,训练当标兵、反恐当尖刀成为官兵的自觉追求。在王刚的感召下,支队涌现出王一杰、杜云、杨锁、张林林等一大批反恐英雄。王刚任职不到一年,支队的各项训练成绩优秀,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军事训练一级达标单位”。

“跟我上”

王刚出生在新疆阿克苏,这里是八路军120师359旅铸剑为犁、屯垦戍边的地方,《南泥湾》歌曲、革命前辈转战南北的故事,就像高原阳光一样温暖着他、激励着他,他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19岁那年,王刚放弃当国家运动员的机会,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武警战士。谁料,他新兵下连后却被安排当了一名炊事员。一心想当特战尖兵的王刚并没有气馁,依然坚持每天提前1小时起床练体能、练技能。有人问他,这样折磨自己图个啥?王刚的回答简洁有力:“当兵就要当一个能打仗的兵。”

在年终考核中,他一举夺得5000米武装越野、固定目标射击、400米障碍、摔擒等6个课目第一。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王刚被调回战斗班,至今还保持着多个训练课目的纪录。

第一次实战让王刚刻骨铭心。时任特勤中队中队长的他突然接到命令:几名暴徒作案后藏匿在一平房内负隅顽抗,他们持有自制炸弹和土枪,前去处置的队伍已经出现伤亡。

当他赶到事发现场时,狡猾的暴徒正利用房屋死角向外放枪。根据命令,王刚带领特战队员爬上屋顶挖洞投催泪弹,但房屋结构特殊,并没起到作用。

“跟我上!”王刚当机立断,带领8名特战队员强行突击。冲在最前面的王刚一进屋,便看见前面离他不到1米的地方有一枚正冒着烟的土制炸弹。他临危不乱,一把将身边的特战队员拽至屋外。引线烧至一半自动熄灭,炸弹未爆。随后,面对穷凶极恶的暴徒,突击队员交替射击,将他们全部歼灭。此役使王刚一战成名,“跟我上”也成为他日后战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话。

“砰、砰砰!”“小心,卧倒!”一次战斗中,王刚带领特战队员搜索一山坡时,突然传来几声枪响。王刚在提醒队友的同时下了死命令:你们只能跟在我身后,任何人不能超过我!

清脆的枪声此起彼伏,子弹在穿梭,王刚始终匍匐在队列的最前面。到达事发地域后,他第一个冲向山洞,第一个近身投掷催泪弹。

回想起那场战斗,特勤中队代理排长王永强感慨地说:“有这样的领导带我们上战场,即便粉身碎骨,我们也心甘情愿!”

王刚的名字让战友踏实,更让敌人胆寒。这不仅因为他冲锋在前的气魄,更因为他善于创新的智慧。

一次,前方指令王刚带领一个小分队深入一山地执行搜索任务,因地处通信盲区,很多分队都处于“失联”状态,唯独王刚带领的小分队按时赶到了事发地域。很多人纳闷,王刚有什么绝招?原来,王刚用手机里早已下载的GPS工具箱软件结合北斗终端,在没有手机信号的情况下定位了站立点,赶到了事发地域。

还有一次,战斗已相持了十几个小时,联指决定强行突击。此令一出,在场的所有人心都悬了起来:暴恐分子持有步枪,子弹穿透力极强,强行突击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这时,王刚提出用两个防弹盾牌加一件防弹衣的避弹方法,带领特战队员圆满完成战斗任务,这一创新招法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得到较好的运用,两场硬仗实现了零伤亡。战后,很多人为王刚的这一妙招点赞,“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根据现场情况、战场态势,找到最有效的方法,这是指挥员能力素质的最高境界”。

兵巴郎

王刚从未离开过南疆,这片土地成就了他的光荣与梦想。老乡们亲切地称他“兵巴郎”,他也把一腔挚爱献给了各族群众。

“小时候,我家邻居就是维吾尔族老乡,他家炖了羊肉、做了揪片子汤饭常常送过来;我家包了饺子,妈妈也让我端一盘送过去。在我的记忆中,民族之间没有不和谐的声音,相处特别融洽。”儿时的经历让王刚对民族团结尤为重视,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都把各族老乡当作亲人。

77岁的拜克热家住在村头,他的3个孩子虽已成家,却无力赡养老人。王刚得知后主动认了这门“亲戚”,经常送米送面送油,帮他们打理核桃地、整修院落、修理棚圈。拜克热热泪盈眶地告诉记者:“这些年,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的日子早过不下去了。”

麦尔亚木·库尔班家在村尾。女主人的大儿子今年要结婚,正在盖房子,偌大的院子俨然变成一个小型工地。听说王刚和战士要来,麦尔亚木一大早就沏了奶茶,在家等候。10年前,她丈夫去世,一个人带着三个儿子,生活陷入贫困,王刚得知情况后,逢年过节就会带着战士前去看望。麦尔亚木动情地说,“他们对我比亲人更亲”。

王刚常说,在反恐战场上赢得了百姓,就赢得了胜利。在那次高苗地捕歼战斗中,王刚带领官兵能快速取胜,就离不开当地百姓的配合。

当时,王刚带着特勤中队已经连续搜索了几天,没有任何突破。一天中午,一位维吾尔族老大娘来“通风报信”,说早晨有个神情慌张的人跑来跟她要了几个馕,就钻进玉米地了。老大娘觉得这个人有点面熟,出门一看,电线杆上贴的通缉令上就有这个人。获悉这一重要情报,王刚立刻带着官兵对玉米地展开搜索,果然发现了暴恐分子的行踪,一举将其擒获。

每一次反恐战斗都离不开当地百姓的支持。在一次高原山地围剿战斗中,当地的农牧民也帮了大忙。他们比战士更熟悉山里的沟沟坎坎,主动给战士当向导。在暴徒可能逃跑的路口,上千牧民和战士们一起整夜整夜地驻守,在寒冷的山谷中,老乡们点着火,裹着毡子,没有一句怨言。

如今,“兵巴郎”的美名已经传遍天山南北,南疆的老百姓都知道,天山脚下有一群兵,为了乡亲们的安宁,为了祖国的和平,时刻准备战斗。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