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边境线上书写精彩人生
——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休职工魏德友
本报记者 乔文汇
上图 魏德友夫妇升国旗。管述军摄

中图 魏德友(左二)向边防官兵介绍边情。 管述军摄

下图 魏德友(右)与边防官兵一起巡边。 管述军摄

深秋的新疆萨尔布拉克草原烟雾蒙蒙、寒意萧萧,草色已开始泛黄。缭绕的云雾中,走来一位老人,他腰板挺直、步履矫健,手持羊鞭,背着水壶,胸前挂着望远镜和收音机,不时站在高坡上眺望。

老人名叫魏德友,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退休职工、群众护边员。今年76岁的他,与妻子刘京好常年居住在祖国西部边陲,驻守在裕民县额敏河畔,守望着位于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的萨尔布拉克草原。1964年至今,他在边境线行走20万公里,责任区从未发生过一起涉外事件。

“我只有一个心愿,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生目标,就是为祖国站好岗,守好边境线。”魏德友说,“每天不出去走一圈,不拿望远镜望一望,心里就不踏实,觉都睡不好”。

一句话 一辈子

52年前,24岁的魏德友从北京军区某部转业,与30多名战友响应国家号召,一路西行,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六一团兵二连。新组建的兵二连执行“代耕、代牧、代管”任务,在边境线屯垦戍边。

“我们就是为屯垦戍边而来,大家虽然从部队转业了,但兵团人永远是一个兵!”初到新疆时,兵二连连长张万台的一席话,魏德友一直铭记在心。

“兵团人永远是一个兵”。喜欢戎装的魏德友为选择了兵团而欣喜,他暗下决心:要一辈子为祖国站岗,坚守在边境一线。

从此,“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成了魏德友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年轻的魏德友策马疾行、巡线护边,一天的伙食,常常就是一只馕、一壶水。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与战友守护着20公里长的边防线。

抱定了扎根边疆的信念,魏德友从山东老家接来妻子刘京好,在兵二连安了家。几年后,他又主动请缨到荒无人烟的萨尔布拉克工作,拖家带口住进了半地下的地窝子里。

“那年大丫头不到3岁,儿子还在吃奶。”刘京好回忆,萨尔布拉克夏天道路泥泞,冬天冰天雪地,“实在待不下”,她央求魏德友:“孩子这么小,咱们能不能不去?”

“不行!这事没商量!”魏德友一口回绝了妻子:“我肯定要去,实在不行你和孩子留在连队,我一个人去!”刘京好拗不过他,又担心丈夫的饮食起居,只好和他一起住进了萨尔布拉克的地窝子。

“兵团人永远是一个兵。”这句话魏德友从未忘记。一句话,一辈子。他动情地说,“我为是一名兵团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屯垦戍边、维护稳定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我是一个兵,就要用一生,甚至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神圣的国土”。

在兵二连负责戍守的边境线,每一处都留下了魏德友的足迹。无论是畜牧生产,还是护边工作,他都连年受到团场、连队的表彰,还被兵团九师党委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前不久,兵团党委又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我就是一个兵,建设边疆保卫边疆,都是分内的事。”面对各种荣誉,魏德友这样说。

一家人 一群羊

上世纪80年代初,兵二连所属地改由塔城地区裕民县管辖。根据上级安排,连队百余户人家、300余口人,将分批陆续撤离屯垦戍边近20年的家园,搬迁至其他连队。然而,魏德友却决定留下来。他买了3头牛、20只羊,打算和以前一样,一边放牧、一边巡逻。

巧的是,边防部队也想找一名群众护边员。萨尔布拉克边境线缺少天然屏障,除了哨点的边防部队,也需要群众护边员发挥作用。“老魏不走,太好了。”时任辖区边防站连长的白松找到他:“您有经验,我们想正式聘请您当护边员,您愿意吗?”

魏德友一口应承下来。从此,辽阔的萨尔布拉克草原,只剩下了魏德友一家人。每天,魏德友都要沿着8公里的牧道,去边境线查看情况。寒来暑往,儿女陆续成家,如今只有他和老伴相依守护在边境一线。

“早就习惯了,还真不觉得寂寞。”魏德友说,“你看,老伴陪着我,有收音机、有一群羊,这不缺活气儿”。

魏德友的脖子上总挂着台收音机。听收音机是他的一大爱好,边境信号不稳定,但能听到声,能获知新闻,魏德友就很知足了。草原风沙大,魏德友常年在外巡逻,收音机特别容易损坏。从1964年来到兵二连至今,魏德友已用坏50台收音机。

萨尔布拉克水草丰美,却经常受到西伯利亚冷空气侵袭,冬季狂风肆虐。每年下雪前,魏德友就和老伴买好大米、清油,在菜窖存储自己种的萝卜、白菜、芹菜等蔬菜。“原来要储备一冬天的食物。”刘京好说,儿女总是带着各种生活用品来看望,团场和部队也都非常关心他们,现在生活条件比原来好多了。

一次,魏德友巡逻时遭遇暴风雪,草原天昏地暗,分不清方向,每挪一步都非常困难。“当时感觉没有希望了。”突然,他看见远处发出微弱的亮光,赶紧拿出应急手电筒发出求救信号,边防官兵及时赶来,救回了几乎耗尽全部力气的魏德友。

边境生活艰苦,魏德友感到遗憾的是,妻子和儿女跟着自己吃了不少苦。前几年,刘京好感染了布鲁式杆菌,发病时高烧不退、全身疼痛,时常要到城里住院治疗。

魏德友的女儿魏萍回忆说,小时候父母经常把他们锁在家里,然后到边境线上巡逻。孩子们淘气,会翻窗出去找父母,魏德友和妻子看到娃娃们吓了一跳,因为草原上时常有狼群出没,很危险。“父母后怕得很,把我们狠狠批评一顿。”魏萍说。

一家人、一群羊,这一户兵团人家让萨尔布拉克草原不再沉寂。老两口很少外出,想孙子孙女了,就打电话让他们过来住上几天。边防官兵来看望他时,魏德友家就像过节。战士们和他们的老魏叔总有说不完的话,开心的笑声传出很远。

一面旗 一颗心

现在,年逾古稀的魏德友依然行走在边境线上。每到重要节日,魏德友和老伴都要在家门口升起五星红旗。站在国旗下,魏德友对记者说,“作为一名入党30多年的老党员,我清楚肩上的责任。党员是什么?党员就是有一颗红心,为国家和人民分忧的人”。

1983年6月,魏德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得知消息时,他还在山上执勤,激动了一整夜。原兵二连党支部早在1984年就合并到其他支部,而魏德友一直工作在一线,但30多年来,他从没落下一分党费,有时托人代缴,有时自己赶到30公里外的团组织科缴。他还经常到边防站与战士们一起学习,过支部生活。

从兵团退休后,魏德友和老伴每月有近5000元退休金,本可过上舒适的生活。“老魏没啥业余爱好,不抽烟、不喝酒,就是放心不下萨尔布拉克。”刘京好说,“每次进城,他都以最快的时间赶回来。回到家,看到飘扬的国旗,他就踏实了”。

儿女们牵挂着年迈的父母,央求父母回老家山东安度晚年。魏德友倔强地说:“现在哪也不去,等干不动了再说吧!”见说不动父亲,儿女们就在团部买了房子,想请父母搬过去住,魏德友还是撂下这句话:“等干不动了再说吧!”

老伴刘京好说,“离开萨尔布拉克,他吃饭都不香”。女儿魏霞告诉记者,“怎么劝都不行,父亲有股子倔劲,他认定的事儿,谁说都没用,就是要守在边境”。

兵团九师新闻中心主任贺伟说,魏德友老人扎根边疆、不畏艰辛,默默戍守着祖国的边境线,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他坚韧不拔、乐观向上、低调淳朴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兵团人永远是一个兵”。52年来,魏德友始终在践行自己的诺言,在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173号界碑旁,在辽阔苍茫的边境线上,写下了他厚重、精彩的人生篇章。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