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创周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120个项目现场角逐“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
与青春做伴 让梦想远航
本报记者 魏劲松 通讯员 胡艳华
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的冠军、亚军、季军与评委合影留念。 辛国胜摄

“私人定制”的微小卫星、聋哑人社交手套、全景相机、会呼吸的瓷砖、“心想瓷成”3D打印……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120个项目现场角逐,最终36个项目荣膺金奖。

为期3天的总决赛,学子们的创意层出不穷,创新激情澎湃,“互联网+”点燃的创新创业之火熊熊燃烧。

一场青年创业的饕餮盛宴

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拥抱‘互联网+’时代、共筑创新创业梦想”为主题,选手们分为创意组、初创组和成长组,并根据行业领域细化为6大类、27个行业,便于投资人和大学生项目精准对接。

在初创组,近50个项目分成4组进行激烈PK,参赛选手介绍各自的市场痛点、项目优势、发展模式、未来规划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光伏智能温室项目”为光伏农业量体裁衣;南昌航空大学“TOFD检测机器人”专注无损检测。

台上选手侃侃而谈,台下评委发问犀利:“与同类项目相比,优势何在?”“用户的投入与收益有没有测算过?”当然也不乏鼓励:“坚持下去一定会大有作为。”

比起创意组和初创组,成长组选手的创业经验更丰富。他们纷纷带来了营业执照、产品和可观的销售数据,自信地面对评委们,讲述了各自的创业故事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校园代步、专业学习、家乡土特产……大家习以为常的日常小事,却时常让这些年轻创客“脑洞大开”。浙江大学“云马智行车”团队带来了一辆“小白车”——只用2秒钟就可以折叠起来,通过手机蓝牙连接,骑车时可实现导航、社交等功能,赢得广泛关注。

与首届大赛相比,本届大赛的参与高校与大学生数量均创新高。参赛高校2110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81%,直接参与学生超过54万人。

一个项目与资本对接的新平台

重回母校,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刘超的身份已经转换为创业项目“粉丝时代”的CEO。4个月前,粉丝网完成5000万元A轮融资,融资后估值达5亿元。

“已有几家投资机构发来了意向函。”拿到金奖36强后,刘超表示,下一步会以娱乐明星的粉丝为基点,逐渐向体育粉丝、动漫粉丝、企业家粉丝和品牌粉丝等延伸,力争成为体验经济时代的领军企业。

青年创业,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本届大赛吸引了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近400家投资机构和企业参与评审并为大赛提供支持,是去年参与企业数量的3倍。“大赛邀请的评委几乎全部为企业家或投资人。评委们的点评、指导甚至质疑,将让这些高校创业项目进一步修正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项目。”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范海林表示。

“新颖实用,有创意。”“这种模式市场前景看好,不错。”评委们对不少大学生参赛项目赞不绝口。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资深投资人马德富告诉记者,多个项目的创新创意让他印象深刻,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慧淬”项目,可以使铁轨使用年限增加10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个产学研用结合的新引擎

比赛获奖,只是创新创业漫漫征程中的一小步。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后,教育部相关部门对34个金奖项目进行了跟踪调研。调研发现,如今,12个创意组金奖项目中,超过80%的项目已注册公司,进入正规化运行中;22个实践组金奖项目中,50%的项目在赛后继续获得融资。

本届大赛通过“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为参赛团队提供项目展示、创业指导、投资融资等服务,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创投风投机构与学生参赛项目对接,加强了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同时,各地各高校通过举办训练营、开展集中培训等方式,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帮扶指导、融资支持,推动项目孵化落地,着力打造“永不落幕的比赛”。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本届大赛既充分展示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又倒逼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发力,加快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

“可以说,这个大赛已经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陈宝生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