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镀金变真金是个考验
□ 若 瑜

要求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考验的不仅是学生的毅力,还有教学的“智慧”

教育部发文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自2017年起,二者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明确两种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这份在中秋前夜发布的通知堪比考研界的“五仁月饼”,喜欢的人对此兴奋不已,因为自己将来拿到的在职研究生学历将会跟全日制学历学位证书一样管用;不喜欢的人如临大敌,因为原本宽松的在职研究生考试和学习将会变得相当严格。

在网络上,吃瓜群众对此倒是齐声叫好。因为长期以来,宽进宽出的在职研究生一直是花钱买文凭、镀金教育的代名词,MBA教育领域的权力寻租问题甚至被中央巡视组点名批评。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本不该如此面目可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日新月异,传统的全日制学习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获取知识的要求。鼓励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有利于在职人员灵活求学,促进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继续深造,有利于用人单位着重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

为了提高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今年以来,我国已经逐步抬高了在职研究生的入学门槛。2016年1月,教育部取消了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除高管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外,其他类别都将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管理。4月,又宣布自2017年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将纳入全国统一的硕士研究生入学,由教育部统一划线、各学校按需调整录取。用同一把考试的尺子量学生,虽然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状况,但的确能把一部分不具备研究生素养,或者不愿意为求学刻苦复习的人挡在门外。有考生表示,算下来清华、复旦等学校的在职研究生比一些高校的全日制研究生还难考,也就是说,在入学这个环节,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区别已不大。

但是,考试只是入门,培养才是关键。研究生学习短则两三年,长则五六年,在职人员因为工作、家庭牵扯,可用于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相对有限,很难像全日制学生那样一心学习。今年秋季开学刚刚3周,某博士生导师带的一位在职博士研究生就已经请了两次假了,只在开学那天上过一次课。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考验的不仅是学生的毅力,还有教学的“智慧”。各培养单位须根据研究生学习形式和生源特点,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不同学科、类别研究生教育形式,分别制定培养方案。比如,要不要一起上公共课?错过的课程该怎么补?在职学生的学制是不是要延长?这些都需要重新设计,科学规划,并严格执行。

另一方面,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也可以借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有益经验,更接地气,更符合实际。

作为检验培养成效的最后一把尺子,在毕业环节,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应纳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范围,抽检学位论文、考察毕业设计,向社会证明在职研究生的含金量没有打折。只有这样,社会才不会低看他们。

目前我国在读的各类研究生已超过200万人,他们正在成为我国“知识经济”的主体。希望此次研究生管理改革能催生“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的氛围,让社会明白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区别只是个人时间安排的差异而已。更希望未来的课堂上,年轻学生和企业管理者可以一起上课,享受同样的学习乐趣。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