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以“走进美丽乡村,体验农游乐趣”为主题的2016长三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博览会在上海举行。该博览会是3年前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4省市农业和旅游部门商定举办。记者了解到,长三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近些年呈现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最大限度拉长产业链
近年来,以感受乡土气息、拥抱亲近大自然、品味农家菜为目的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说走就走”的周边短途乡野旅游最为火热。
长三角各省市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在坚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的有力抓手,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成现代农业的新型产业形态、现代旅游的新型消费业态。
上海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融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产业新形态。上海已建成315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项目),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业园区、生态园林、民俗文化等六大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安徽按照“农旅结合、一三互动、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创新发展形式,探索形成了芜湖大浦农业嘉年华、和县蔬菜嘉年华、六安茶谷等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形成了串点成线、连片成带、集群成圈的发展格局,拉长了产业链条,拓展了农业功能,促进了农民增收。
浙江去年在游客接待量和营业收入两项指标提前2年实现既定目标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增长。农家乐休闲旅游总体上实现了从“点上萌芽”向“遍地开花”、从“单一吃住”向“多元经营”、从“各自为战”向“抱团发展”的转变,最大限度拉长产业链,最大限度发挥农村劳动力的作用,最大限度利用农业和乡村资源,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要原生态更要“别样乡愁”
很长时间以来,旅游的需求被定义为“吃、住、行、游、购、娱”六字。长三角各省市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之初,就注重培养和挖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文化要素,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时至今日,人们更在意的是“此心安处是吾乡”。如何以文化为魂,加速提升发展整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摆在长三角各省市面前的一道难题。不断探索的结果是,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备了优质的生态、丰富的业态和完善的设施,而且深厚的文化、多彩的民俗、淳朴的乡情,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记忆。
安徽黄山市将徽文化因子注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成了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茶文化博物馆。芜湖丫山花海石林公司利用牡丹花及其花茶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融合已有的牡丹博物馆和中药博物馆,着力打造中国“花文化”养生博览园。祁门县环砂村充分整合当地特色资源,打造以“游古树林、观古祠堂、赏目连戏、品农家宴”为主题的旅游村。
浙江从最早的卖农家菜、卖山货,到如今的卖生态、卖创意,将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通过整合提升,形成了带有区域印迹的民俗美食文化,“老底子味道”的回归,使游客体验“最江南的情怀”和“别样的乡愁”。荻港古村与荻港渔庄、良渚文化与农夫乐园突出江南水乡古村古镇和农渔产业文化;普陀、嵊泗的渔家客栈让游客尽情投入大海的怀抱,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海鲜美食。
“江苏美丽休闲乡村”既是江苏参加长三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博览会展示的主题,也是其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文化追求。苏南地区定位于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形成了浓郁的乡村休闲度假氛围,无锡篱笆园、常州溧阳南山花园等休闲度假类产品走俏市场。扬州明确提出重点打造文化、养生、商务、体育不同类型、结合乡村旅游的旅游度假区,淮安借助白马湖、老子山温泉等生态资源,打造高端度假产品。
“农家乐2.0”游值得期待
“美丽乡村”建设热潮和乡野旅游热,为长三角各省市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各地正在加快完成顶层设计,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向加速提升发展,三省一市向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方向努力。
上海编制完成的休闲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实现向“2.0”版的升级,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将与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减量化等相衔接,坚持产业发展、项目需求为导向,确定空间布局。
浙江将以“富民农家乐、全产业农家乐、创意农家乐、文化农家乐、智慧农家乐”为产业提升方向,打造农家乐休闲旅游升级版。今年起,浙江策划了“浙江省农家乐信息数据库”建设方案,建设对农家乐业主和网络营销商开放的农家乐信息服务平台,让游客“手指一动”就轻松实现“私人定制”的乡村之旅、农家之乐。
在不久前举办的皖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合作洽谈会上,两省市相关部门强调,今后皖沪将利用长三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这个平台,不断加强更深层次的合作。安徽表示,将为打造长三角居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作出不懈努力。
《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强调,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该省将利用3年时间,完成对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厕所和停车场的全面提升,同时加大乡村旅游农家乐厨房和乡村民宿卫生间的设计建设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