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认清全球 智能制造大趋势
□ 黄阳华

制造业智能化是全球工业化的大势所趋,也是重塑国家间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纵观工业发展历程,不断提升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是人类不懈的追求。近年来,主要工业化国家将智能制造视为未来制造业的主导范式,表明制造业在先后经历了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三次革命后,智能制造在技术上与经济上逐渐具备了可行性,制造范式转向智能化,势在必行。

与历次工业革命类似,智能制造的成熟与拓展是一个系统过程,即在核心投入、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组织变革等方面均出现重大变革,且各方面层层递进并最终形成协同效应。纵览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的前沿动向,智能制造在技术经济范式上将呈现出如下特征。首先,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向生产和消费领域全面渗透,将大幅提升数据对企业边际利润的贡献。因此,不同于以往技术经济范式的转换高度依赖于物理要素的升级,驱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要素将是虚拟的数据,即数据要素将成为新型核心投入。其次,核心投入与基础设施的动态匹配是促进先导产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同于历次工业革命依赖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以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将为数据要素的积累和配置提供有力支撑。再次,在数据要素与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支持下,制造业产品、生产流程管理、研发设计、企业管理乃至用户关系将出现智能化趋势,高度智能化的制造业部门将重新定义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功能定位。最后,主流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也将受到严峻挑战,大规模定制化和社会化制造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将兴起。

虽然在全球范围内智能制造的发展导向是相似的,但是主要工业化国家发展智能制造的实现路径却各有各的不同。从战略演进和政策实践看,主要工业化国家发展智能制造的基本思路是立足本国的产业基础与传统优势,以解决本国产业升级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导向,着力寻找制造业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结合点。一些国家在发展本国智能制造的同时,还积极将本国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向其他国家输出,力图在全球制造业智能化大潮中谋求一席之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和德国的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其一,由“软”至“硬”的美国模式。美国发展智能制造的基本思路是要利用美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软件等基础产业的全球领先优势“反哺”制造业,显著提升制造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从而在灵巧性、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等方面重塑美国制造的长期竞争力。在发展重点上,美国优先发展三项制造技术:尖端传感、控制与制造平台;可视化、信息学和数字制造技术;先进材料制造。其中,前两项技术重在提升企业对信息作出快速和高效响应的能力。标准对信息有效流动和系统的快速响应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美国发展智能制造的战略思路可以归纳为“信息先行、标准支撑”。

其二,由“硬”求“软”的德国模式。德国“工业4.0”计划是其发展智能制造的总体战略。该计划立足于德国强大的复杂产品制造能力,这促成德国发展智能制造的基本思路是在制造业领域引入“物理—信息系统”——从建设“智能工厂”着手,出产可实时生成数据的“智能产品”,形成制造与产品的大数据系统。大数据经实时分析和数据归并后形成“智能数据”,再将“智能数据”进行可视化和交互式处理,实时向智能工厂反馈产品和工艺优化的方案,从而形成“智能工厂—智能产品—智能数据”的闭环,驱动生产系统智能化。德国还希望在智能工厂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和服务网,将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建筑、智能产品和智能电网等相互连接,引领国民经济体系的智能化发展。

面对当前全球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作为一个工业大国和经济大国,我国发展智能制造应该立足于本国优势与问题,可以参考但不能盲目照搬别国的智能制造发展模式。我国发展智能制造最大的潜能,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智能解决方案的本土化需求。因此,应按照“适用的便是最好的”原则,勇于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制造发展之路,坚持需求牵引、问题导向,坚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坚持远近结合、重点突破,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进智能制造深入发展,真正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

(作者单位: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