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热潮涌动上海,随处可见的文创项目和园区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着。笔者走访发现,这巨大的创业热情是内生的,是自下而上的,并非来自于政府一厢情愿的“宏大规划”。因此,上海文创产业的发展格外扎实,每一分增长都实实在在。能够保持热度却不过热的喜人态势,与政府“顺势而为、服务至上”的定位密不可分。眼睛向下、尊重市场的“小”政府真正拥有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大”智慧。
财政支持也要尊重市场规律。放眼全国,在各地政府的产业支持政策中,财政资金支持恐怕是最为实惠的一条,有不少企业抱着“不拿白不拿”的心态去争抢财政资金。而在上海,财政资金却回归了资本应有的价值与效用。数据显示,近5年来,上海市每年投入文创产业财政扶持资金2.8亿元,累计撬动社会投入160多亿元,如此显著的带动效应源自财政资金的市场化运作。据悉,利用政府资金,上海市设立了文创母基金,母基金会寻找优质的专业文创投资基金,以“同股同权”的市场运作方式进行投资,政府并不指定钱的具体指向,而发现企业、发现项目的具体事宜全部都是由市场化的投资基金来完成。对于企业而言,市场的钱可不是好拿的,压力之下,享受到支持的企业就必须干出点成绩来。与此同时,财政资金也体现出了四两拨千斤的效应,让有限的财政投入实现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放大。上海模式给人启发,财政支持不是唐僧肉,其目的不是“花钱”,而是“挣钱”。只有按市场的路子来,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实现其撬动市场、培育产业的目的。
先播“企业种”,后结“园区果”。十、百、千,上海的文创园区真可谓遍地开花,在城市的角角落落都可以看到文创园区的存在。细细看来,每一个园区的外观、规模、主业都不尽相同,各有千秋,显然是自发成长的结果。对于上海市而言,如何支持文创产业的发展?园区就是政府的抓手。然而,上海并没有大笔一挥,划出土地,兴建园区,然后再满世界地招商引资。相反,在上海,总是先有企业自发聚集,后才形成园区,充分体现出了政府对市场的尊重。那么,政府作为如何体现?一靠评定、引导,二靠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政府通过带有政策导向的分级评定,引导园区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政府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降低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成本,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增强园区对企业吸引力。
环境规范+服务到位,增强了企业黏性。新产业老企业的现象在上海比比皆是,在不少文创园区内都可以见到比园区年龄更长的企业,它们往往是在这里创立,在这里成长,从未想过离开。上海的经营成本显然不低,财政支持资金也没那么好拿,但是,为什么企业来了就不想走?通过走访,笔者发现,营商环境规范、政府服务到位是上海获得企业青睐的两大要素。例如,上海市不断创新土地、技术、资金等要素的供给机制,力图降低民营文创企业市场的准入门槛;大力引进各类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机构,提高文创领域创新成果转化率;着力为中小文创企业提供全方位、更为便利的发展支持,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为了营造更为公平、开放、透明、便利的营商环境,上海市政府服务创新的步伐一直在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