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定位精准 产业生态良好
神奇的“数字张江”
本报记者 李 哲

网络文学占全国市场90%份额,网络视听占全国1/4份额,网络游戏占全国市场1/3份额……这一串数字让人感慨,上海的数字出版行业发展势头如此之猛。更加令人称奇的是,这些数字几乎都来自同一个园区,这就是全国首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张江文化产业园区。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的企业身上仿佛都带着光环。”上海张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露这样描述。上世纪末,陈天桥、朱骏、丁磊等一批IT人士在这里开始创业,先后诞生了盛大、土豆、酷6、PPTV等品牌。随后,越来越多的网络游戏、影视动漫、互联网+企业在这里聚集,其中不乏各个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从2005年的产值15亿元,到2015年产值346亿元,10年间,张江文化园区的年产值增长了22倍!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张江文化园区如此高速增长?韩露分析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张江文化园区的定位准确,二是这里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2012年底,张江被国家认定为全国首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这准确描述了张江文化产业的定位。“相较于传统文化,我们更关注于文化与高科技融合的产业。”韩露认为,张江的前沿定位恰好赶上了当时的风口。他说:“随着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2012年,移动端的在线时长首次超过了PC端,年轻人开始养成了网络付费的习惯。也正是在这一年,阅文集团的前身盛大文学开始展示其产业前景,沪江网开始了新一轮大发展。”

如今,站在“互联网+文化”最前沿的张江,越来越多的明星企业在这里诞生。阅文集团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中文原创内容生产平台、全国最大的网络内容阅读平台;“音频淘宝”喜马拉雅FM用户数已经接近3亿,3年时间内估值增长300倍;亮风台成为了国际领先的图像识别和增强现实技术数字出版解决方案供应商;作为教育细分类目产品的领导电商,沪江已拥有两亿用户。

除了定位准确,张江文化产业园区良好的产业生态是吸引越来越多优质企业入驻的重要条件。“什么样的园区能吸引好企业?发展到今天的张江文化园区,政策和资金固然不可或缺,但产业环境有时候更为重要。”韩露如是说。以数字出版领域为例,产业链的上下游都能够在张江找到合作机会,这给企业带来了极大便利,也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韩露的论断在企业得到了印证,“我们看中的是这里的生态圈”。喜马拉雅PR总监叶健平抬手指着窗外说:“这边的阅文集团、那边的河马动漫,都已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大家联手针对某一个IP进行开发。”

“张江文化控股给自己的定位是文化园区的一体化服务供应商。协力众创、共筑生态是我们的发展理念。为此,通过开展很多线下对接活动,在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企业和国际市场之间搭建桥梁,开展创新服务。”韩露告诉记者。例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张江的一大服务内容。“国外称文化产业为版权产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们还有差距,还要努力推动。”据韩露介绍,张江文化控股建成“数字作品版权登记保护应用平台”,目前已累计登记版权60多万件,全国排名第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