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国防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6年10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驰骋全域练精兵 走向深蓝铸强军
——北海舰队某防救支队聚焦强军目标提升战斗力纪实
本报记者 姜天骄 通讯员 谭 浩

今年夏天,来自26个国家的50艘舰艇、200余架飞机、2.5万人云集夏威夷海域,参加“环太平洋——2016”联合军演。

在援潜救生课目演练中,来自中国北海舰队某防救支队长岛船大显身手,迅速搜索到美方布设于海底凹处的模拟潜艇平台,一气呵成完成水下对接。此后,长岛船以主导身份组织指挥多国海军分队进行水下打捞作业,凭借精准高效的组织指挥、过硬的专业技能,赢得参演各国海军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践行崇高使命

防救任务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时即战时,分秒之间决生死,毫厘上下见输赢。

2012年11月,支队应急搜救队奉命千里奔赴青海搜救失踪的地质队员。接到命令后,应急预案立即启动,救援分队紧急出动,转乘民航班机、火车、汽车,翻越皑皑白雪的昆仑山,横跨可可西里茫茫无人区,长途跋涉近4000公里,仅用78小时便赶到海拔4862米、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失踪现场。

这次任务中,他们向恶劣环境、心理极限和生命极限挑战,按照预定方案,采取水下搜寻、定点破冰、冰面打捞的方式进行搜救,最后从冰层下成功捞起失踪地质队员的遗体。这次任务,一举创造了世界最高海拔潜水救援纪录。

支队多艘舰艇年出海平均200多天,即使靠在码头上也经常担负着应急援救任务,常年保持三级战斗出航状态。支队长刘杰说:“防救部队要时刻保持‘箭在弦上’,救援任务一来就是急难险重,没有‘拉弓搭箭’的时间,部队要始终处在‘上膛’状态,必须一触即发。”

一次军地联合搜救打捞失事飞机任务中,海区水下流速变化大、流向杂乱,潜水作业难度高,尤其是在涨落潮期间进行作业风险更高。但搜救任务十万火急,军令如山,等不起,更不能等!他们迅速组织作业人员进行动员,各分队在做好充分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昼夜不停地展开搜索打捞作业,令地方打捞局同行发出由衷赞叹。

该支队不仅担负军内、地方战备救援任务,而且在国际舞台的援救任务中同样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2014年12月,正在印度洋执行护航任务的该支队长兴岛船接到为马尔代夫马累市紧急输送淡水任务。

时间就是生命。接到任务后,远在近千海里外的长兴岛船全速航行50多个小时后抵达马尔代夫首都马累港,立即按既定方案开始实施供水作业。在完成一次性供水600余吨后,该船坚持每天生产淡化水70余吨,连续一个多星期为马累市提供来自中国海军的“远水”,有效缓解了当地人民的饮水困难。

锤炼过硬本领

隆冬时节,一场模拟实战援潜救生演练在黄海某海域打响。发射救生抛投器,布放救生吊篮,潜水员入水探摸,深潜救生艇紧急下潜、实艇对接,数名潜艇艇员被成功“救出”……

天冷水寒、波高流急,全要素的训练内容考验着每一名参训官兵。“训练是实战的预演,救援行动往往在最危险的环境中展开,必须让官兵在实战环境中锤炼打赢硬功。”刘杰的话掷地有声。

正是凭着这种对战斗力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该支队在演练中练别人不敢练的,将部队拉到陌生环境和最恶劣的水文气象条件下,坚持不降低训练难度、不偏不漏训练要素、不简化训练环节,最大限度地挖掘作战潜能。

随着海军现代化加速发展,作战舰艇航迹由近海向深蓝延伸,防救部队的使命更加重要,地位更加凸显,亟需尽快形成全海域多样化大深度的核心防救能力。

渤海海畔某机场,晨曦微露。在螺旋桨卷起的强大气流冲击下,一架运输机如翱翔的雄鹰,快速爬升至800米高空。“飞行高度800米,抵达目标区域,间隔2秒一次跳出。”队员们陆续勇敢地跃入蓝天,扑向大地。轻风掠过,伞花瞬间绽放蓝天。

全军首支航空救生分队第一次伞降成功!昔日遨游大海的潜水员成为蓝天尖兵。现在海军部队的活动区域,仅靠舰船机动很难保证救援的时效性和成功率,而航空救生分队能够将援潜人员、装备和物资快速、准确地投放至失事海域并可将失事潜艇的最新动态信息传输至岸基指挥所和后续援救兵力,特别是在中远海援救行动中,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上天跳伞、入海潜水、战场救护,这支“天降神兵”可以说是救生部队的尖刀兵、特种兵。队员们以肩负的使命为荣,训练起来格外“拼”。他们从着手组建到选拔、训练,直至最终伞降成功具备能力,还不到一年的时间。

“由浅水向深海、由近海向远洋、由辖区保障向跨辖区保障、由单一向体系”这“四个转变”,实战化水平又有了新的提升:以海上综合演练为主要形式,“打一仗进一步”,同时深潜救生艇与救生钟,在两个方向、不同海域同时展开援潜作业,完成实艇对接演练,探索了多平台机动运载、大深度实艇对接、一体化救治、集约化装备保障等模式方法;将海图上标注的沉船区域当训练场,运用多型侧扫声呐、图像声呐搜寻、定位目标,潜水员在水下对沉船进行切割破障、打千斤洞、穿引钢缆等实作,在实战环境中历练技战术水平;依托新型援潜救生船组织的多战位多课目同步氦氧潜水训练取得突破,并且使同步作业的方式已成为常态模式。

浩瀚大洋,防救铁骑纵横驰骋。组建以来,该支队紧紧围绕援潜救生这个核心,积极探索援潜救生平台与搜寻探测、医疗救助、运输投送以及通信警戒平台兵力密切协同方式方法,实现援潜救生能力由浅到深,由近到远,由辖区到跨区,由单一到体系的转变。如今,该支队已具备对现役所有型号潜艇实施援潜救生、60米以浅空气潜水、120米以浅氦氧潜水大规模作业和300米以浅饱和潜水作业能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