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副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6年10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村秋戏
□ 揭方晓

村民们年节时看戏,农闲时看戏;生活滋润时看戏,日子寡淡时看戏,一看就是十天半个月,仍然意犹未尽

不久前的一个下午,我受邀来到江头段村——江西省南城县株良镇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看戏。路上,乘车同行的该村党支部书记余国庆就耐不住寂寞,打开随身携带的家用摄影机,放起了自己前几天在村里戏台上录下的一出采茶戏,津津有味地听着、看着。于是,一路丝竹,一路咿呀,一路生旦,原本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仿佛缩短了许多。

来到村里,已近黄昏,山村正沉寂在炊烟与暮霭当中。只隐隐听着吆喝子女回家吃饭的轻责声、倦鸟归林的振翅声、牧牛悠闲的晃尾声,它们交织在一起,莫辨彼此,我们能感觉到的只是一幅清新和谐的山村画卷正次第展开。好一幅山村初秋图!

江头段村,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庄。这里离县城有近40公里,其中大半路程都在深山里或隐或现。有时看似才临深涧,转眼又越大峦,有如游龙蜿蜒,不知几多曲折。村里有一项重要活动,是其他村少见的,那就是看戏。村民们年节时看戏,农闲时看戏;生活滋润时看戏,日子寡淡时看戏,一看就是十天半个月,仍然意犹未尽。

戏还未开演,角儿还未上台,可村里却蓦地传来阵阵唱曲声。在满腹狐疑中,我循声走进一家农舍,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汉在放戏曲光碟,边听边看还边摇晃着脑袋,嘴里跟着哼唱,有板有眼。老汉名叫黄其生,一位农村版、高龄版的戏曲超级票友。他告诉我说,现在村里修好了硬化公路,也通了公共汽车,进出县城方便多了。自己每进一次县城,不管买什么,总要捎几张戏曲光碟回来,没事时听听、看看,这日子过得赛神仙呢。

刚吃过晚饭,就听到四下里响起了脚步声、叫唤声,只见三个一群,四个一伙,村民们陆续朝着村中的古戏台走去。这座戏台位于村尾,是一间大房子,房里最前面建有一永久性的戏曲舞台。据说它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么多年来,在这里上演过样板戏、文明戏、传统戏,还放过电影,可以说这里的每一根台柱、每一块台板、每一片砖瓦都翻阅和见证了这个小山村的点点变迁。

当然,空闲时这房子也兼做农具屋,摆放一些打谷机、风车、竹席等生产工具。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村里像耕整机、联合收割机这样的现代化农机具越来越多,村民厅堂里早已没有了打谷机、风车、竹席这样的传统农机具的位置了,于是“退休”的它们被堆放于此。好在房子足够大,堆了这么多东西却并不显拥挤。

演员正在后台化妆,一些村民也涌了进来,有的好奇地摸摸脂粉,有的打听当晚要演什么剧目,其中的一些人还内行地自己点起了剧目。老旦演员雷月儿笑着对笔者说:“村民点什么,我们就演什么,他们可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哟。”经过争论,点戏的村民达成共识,要求当晚演出传统戏剧《六月雪》。该剧说的是一位奇女子突遭横祸,蒙受不白之冤,最后历经坎坷,得他人相助沉冤得雪的故事。故事本身并无新意,据说也已演出过很多场次了,但仍大受村民们的欢迎。其实,这种正义战胜邪恶、公理战胜强权的故事,映射的不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吗?

据这家民间剧团(抚州市南城县阳春青年艺术剧团)的团长兼台柱徐春梅介绍,他们准备了120多个剧目供村民挑选,除了《梁祝会》、《红线记》、《白兔记》等传统剧目外,还编排了一些倡扬社会新风、反映时代新貌、助兴农事生产的小品戏、单折本,很受村民欢迎。

我还发现,这天的戏不仅吸引了江头段村的村民前来观看,也吸引了许多周边村的村民以及来本村走亲戚的人们。这不,隔壁村70多岁的老太太侯助手,就是一个人跑了几里的山路来到这里看戏的呢。黄华生是位每场必到的老戏迷,他乐呵呵地告诉笔者:“现在一些农村甚至城镇,仍然有许多人喜欢到现场看戏,这与坐在家里听广播、看电视的感觉完全不同,特别热闹,特别喜庆,觉得日子也好像红火得多了。”

很晚了,我们驱车离去。直至过了村头,那绵长的咏叹和密急的金鼓还清晰可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