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比城市养老有着更多的难点。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堰泾村探索建设“幸福老人村”,充分发挥公益的作用,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下,不改变生活习惯的同时,还能得到全面照顾。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思路
在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堰泾村,古朴院墙围起的一幢幢普通村民老宅里,老人们的日子过得平静而欢乐。与许多市郊乡村一样,在这里居住的,都是村里上了年纪的人。尽管村里不少年轻人已搬往市区居住,但对于几代人长期生活的老地方,老人们却不愿离开。不过,与其他村子不同的是,今年2月份,一所名为“幸福老人村”的民建养老机构驻村运营。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养老,半年来,这里的老人们收获的是快乐和满足。
养老不孤单
不久前,91岁高龄的陆银芳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从临近的金家村欢欢喜喜地搬进了“幸福老人村”。陆阿婆虽然身体硬朗,但却长期独居,这让家住城区的儿子始终放心不下。陆阿婆不愿离开已经居住了几十年的村子,还说:“老屋门前自留地里的毛豆、青菜需要有人打理。”陆阿婆的家人在得知“幸福老人村”运营之后,觉得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幸福老人村”的房子皆由村民闲置的宅基地承租而来,因此,房屋的格局与村民住宅的格局一致,连院墙前的自留地也被保留下来。房内的居住区,两张床铺,一个卫生间,衣柜、空调、电视以及助老设施等齐备,生活气息很浓。
在这里入住的老人,多是本村或邻近村庄的村民,由于高龄、独居,或需要照护而搬迁到此,大多距离自家的房屋并不远。同时,老人村也不是封闭的院落,不少老人本就住在这里,有人将房屋的部分出租,就近成了福利共享者。因此,这里的老人多是邻里或亲朋,彼此之间非常熟悉。生活环境没有改变,生活却得到了全方位的照料,从助餐洗浴到日间活动,可以让老人们的子女真正放心。
当然还不止这些。在老人村,老人们每天的活动非常丰富,内容涉及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到休闲娱乐。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多出于公益目的。“幸福老人村”这个平台调动起了企业、学校以及政府等各类公益资源,共同参与助老服务。活动也并不只针对入住者,还面对本镇所有的老人开放。
志愿者介绍,活动项目设计皆从老人需求出发。比如,“微孝早餐”工程,就由企业出资认领早餐,让70岁以上,或独居、残疾、家庭困难等符合条件的老人,可以享受免费早餐;“暖心午餐”项目为特困家庭老人免费开放;在“微孝农场”,爱心人士可以对接资助,与喜爱种菜的老人一同认养自留田,平时由老人帮忙看护;通过“微孝1+1”结对帮扶,老人的照料费还可以得到一定减免。“幸福老人村”推广传统农耕文化、亲情文化和孝文化,围绕老人村进行的公益项目已有6项。此外,每周还有便民服务和主题活动等。
老人村活动引起了许多老人的兴趣,每天,这里都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即便不是入住者,也乐于每日往来。更重要的是,借助公益项目的入驻,老人村的运营成本有所降低,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老人,生活压力得到减轻。
公益与爱心同行
让老人在不离乡、不离土的条件下就近养老,延续最熟悉的生活方式,“幸福老人村”建立和探索小型乡村嵌入式养老机构是松江区首例。3年前,“幸福老人村”的运营负责人蒋秋艳和她的团队萌生了这样的想法,“让不愿离村,或经济条件不好的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到好的养老服务”。
在不少研究者看来,与城市养老不同,在乡村,留守老人比例高,但可利用的养老资源却相对较少,社会关注度也不够,同时,更多老人的养老能力不足,如何获得足够的养老保障成为问题。
对此,在筹备组建“幸福老人村”之前,蒋秋艳也做过一系列调研。蒋秋艳发现,在叶榭地区,常住人口为4.91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约有1.32万,占当地户籍人口比例的26.88%,远远超出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标准。据了解,叶榭镇是松江区留守老人人数最多的镇,而堰泾村则是叶榭地区留守老人数量最多的村。
目前,作为一家民营养老机构,蒋秋艳像当初一样,坚持贴近农村需求,进行微利经营。老人村按照日间照料、临时居住、住养护理等不同等级和分类,根据行业参考价,将相关费用降到了本区最低;而来自企业或社会的公益资源,则成为补足运营成本的一部分。
浓厚的公益氛围,意外地让蒋秋艳感受到了淳朴而和善的乡风。村里老人受到感染,乐于为老人村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这里,时常会看见,饭后老人们帮忙一齐打扫卫生,或者定期送来自家种植的蔬果,还有不少家庭由于老人在此入住,也成了老人村的志愿者。如此,老人们过得很高兴,一起听戏、看新闻、聊天,氛围融洽,不少原本入住两人间的老人主动提出搬到多人间,因为更热闹。也正是因为如此,金家村的陆阿婆受到吸引,最终决定迁入老人村,而自家地里的那些蔬菜,也交给了志愿者。
“幸福老人村”启动之后,不少机构来此探访,寻求运营之道。在不少人看来,农村就近养老与公益项目的结合,或可成为解决农村养老的一条通道。多年来,蒋秋艳热心公益,经验丰富,让一系列公益服务成为老人村源源不断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