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9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秉戏曲所长 传道德良善
□ 龚 裕

寓教于乐,寓理于情,是戏曲之所长,高台教化是戏曲美育功能的集中体现

中国戏曲讲究“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是集舞蹈、音乐、武术、文学、美术等多门艺术于一体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典型的故事演绎,以其浓郁的艺术魅力,诠释历史、反映现实,传播社会经验、讲述人生哲理。教育引导社会群众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寓教于乐,寓理于情,是戏曲之所长,高台教化是戏曲美育功能的集中体现。所谓“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任何一出经典剧目,总是通过惊人“美”技的外在表现形式,传播动人“善”情,服人“真”理的内在价值观念,借此承载、延续、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

单以身形的表现形式而论,相较于西洋芭蕾强调的开、绷、直、长,京昆更讲究圆、曲、拧、倾;其实质就是中国文化中“尚和合”的一种艺术呈现和传播。如此历经千百年,形成了中华民族“文以载道”“乐以成德”“以戏化人”的经验总结和优良传统。与耳提面命相比,戏曲更生动亲和、更易于接受。它总是在愉悦观众的同时,褒贬世风、惩恶扬善。在给人以精神享受的同时,陶冶情操,布化德教,启人心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受众于潜移默化中明辨美丑、善恶、是非。

尤其值得推崇的是,无论戏里戏外,梨园行都从不缺少好故事。1941年底,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罢歌罢舞。不仅展现了戏曲人的风骨,更是戏曲和戏曲人“胸中有家国,须臾不曾离”的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

守护传统文化,引领时代风尚是中华戏曲艺术的光荣历史和不舍追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承载形式之一,戏曲艺术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既是坚持和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和内在动力,也义不容辞地应该贡献其独特的价值。一部好戏总是思想深刻、精神充盈,能够让观众明白做人的道理、领悟真善美的内涵,往往可以影响很多人,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岳飞戏、关公戏、包公戏、杨家将戏以及新时期以来的许多优秀剧目,都是通过讲述是与非、善与恶、忠与奸的故事,褒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生动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振兴戏曲艺术关系到美好道德的弘扬,关系到主流价值的传播,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维系。振兴戏曲艺术,对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戏曲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戏曲剧种在消减,戏曲人才队伍在萎缩,戏曲观众在流失。

今年7月,北京市发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这既为戏曲传承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舞台,同时也对戏曲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未来,我们应做好戏曲的传承保护工作,既注重名家、名角的打造,又注重各行当、各方面人才的培养,构建层次结构科学合理、专业设置成龙配套的现代戏曲人才培养格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