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的涌入为行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同时也加剧了电影市场的浮躁与泡沫
刚刚过去的几个月着实给炙热的中国电影市场泼了冷水。90多部各种类型的国产电影在暑期档院线扎堆上映,却没有一部票房突破1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今年暑期档票房三甲的票房收益和口碑评分反差甚大。整个暑期档既没有中小成本的黑马,也没有可以支撑起市场的大制作。
豆瓣电影和猫眼专业评分的数据显示,绝大部分暑期档上映的国产电影普遍得分在5分左右,甚至低于5分,极少数能挤进7分以上,其中很多影片还得靠粉丝和水军来支撑口碑。在这个异常热闹又异常冷清的暑期档,每天的电影新闻头条充斥着各方互撕的内容,对于电影本身谈得越来越少。比起质量,中国电影人现在更在意热度。
票房的起伏可以看作市场的自发调整,不必过于担忧;但烂片迭出的现象不得不引起警惕和反思。烂片不仅损害中国电影的品质,更伤害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信心。
烂片迭出反映出影视圈浮躁的创作心态。传统产业的衰退让大量热钱加速流动到文化、互联网等产业,一批新投资人跨界入局电影投资轻松获得回报。有些投资人完全不考虑项目是否成熟,也不考虑导演是否合适,过度依靠IP和粉丝营销获利。面对强势的投资方,很多创作者低头妥协,有意无意忽视文艺创作规律,跟风模仿甚至抄袭符合投资方要求的“理财产品”,赤裸裸的捞金野心已经拿到台面上作为电影谈资。令人尴尬的是,个别国产片在骂声中却收获了高票房。这无疑传递出一个错误信息:只要能赚钱,是不是烂片已无所谓。
烂片迭出也反映出优秀电影制片人的匮乏。烂片主要烂在内容上,但从现在的电影制作链条看,粗暴地把所有责任推给导演、编剧有失公允。艺术创作者理应耐得住寂寞,投入到无功利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创作转化成电影产品,需要专业的电影制片人权衡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在艺术创作者和投资方之间牵线搭桥,将艺术的无功利性最大程度功利化、商业化。合格制片人不仅要懂资本、懂市场,也要懂创作、懂制作,不合格的制片人只会造成电影创作者处处被资本牵着鼻子走。一些导演甚至成为“产品经理”,操心电影的发行和票房。
总之,烂片迭出反映出当前中国电影综合水平尚不稳定,专业电影人才依旧不足,难以连续提供高质量的影片。部分电影人一边享受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盈利空间,一边以满足观众最低审美需求为自己的创作标准,烂片当道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长期利益来看,中国电影不应单纯追涨电影票房和电影数量,更不能沦为逐利工具和提供炒作话题的机器。资本是把双刃剑,热钱的涌入为行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同时也加剧了电影市场的浮躁与泡沫。中国电影未来要有更好的发展,必须回归内容,扎根本土、开拓创新,尽最大的努力来提升中国电影的品质。同时,也要遵循电影工业体系的规律,合理利用资本,补足人才短板,摒弃对“唯票房论”的错误崇拜,用高品质的电影引领观众,这才是对中国电影的真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