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9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放包容 多元共存
本报记者 李琛奇 熊 丽

“45年前,我完成了毕业论文《四十二章经:最早的汉语佛经》,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院毕业。我的导师说,‘年轻人,希望将来你能前往中国,去敦煌看看,但估计到下辈子了’。今天我来到这里,作为嘉宾发言,倍感荣幸。”9月20日,在敦煌文博会第二场分论坛上,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汉学家尤里·塔夫罗夫斯基以一段自白开始了演讲。

塔夫罗夫斯基说,“我的个人梦想之所以能够实现,得益于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希望一年一度的敦煌文博会能够开启开放与包容的新纪元,重现并弘扬丝绸之路的辉煌”。

坚持开放包容,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多元共存,正是这场分论坛的主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叶小文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释义,是命运相连,休戚与共;是同一个地球,同样的经历、危机和挑战,同样的愿景——和平、发展、合作,共建、共享、共赢。其精神要义,就是“开放包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有无数的秉持“开放包容”精神的先驱、先行者为我们树立标杆。比如东晋时期以花甲之年西行开展文化交流的法显。“‘一带一路’不只是两点相连,而是立体交叉、多元会通,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我们不妨循着法显的足迹,去认真寻找‘一带一路’久远深厚的、开放包容的历史蕴涵和文化根源。”叶小文说。

“大家在敦煌可以实地看到,敦煌石窟是多种文化、多种宗教交融,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艺术再现。这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宗旨,不仅是一个生动地诠释,而且给出了创新的启迪,这是使古丝路焕发生机的宝贵遗产。”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季松看来,“一带一路”以建设性的包容弥补今天经济全球化的短板,它搭起了规模庞大、极具创新性和包容性的平台,使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蓬勃生机。这个平台是全方位的,以经济贸易为支撑,也包括文化和科学技术。

吴季松认为,中国古代的先进技术——“四大发明”都不同程度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促进欧洲的现代文明。像历史上一样,“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国际产能合作,而且是中国和各国先进技术的传播,以高技术改造传统产能。

旺旺集团副董事长胡志强长期参与政府部门的决策、沟通与管理工作。他深刻地体会到城市精神文明的演进、多元文化的相互包容并蓄,对推进一座城市的繁荣发展与和谐稳定的重要性。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不仅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高度关注,积极探索未来与中国大陆共同发展机遇。广大台商也普遍认为,这是台商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历史契机。尤其‘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往来、文化资源、生产要素、创新商机等,都对各地台商企业形成新的吸引力。”胡志强表示,更开放、更包容与更便捷的发展策略,可以让台商企业有机会更深入地参与到“一带一路”的相关建设行列,并融入区域经济整合之中。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认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已然成为时代精神。“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