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农中建交五大行5年期存款利率和3年期出现完全一致的现象,均为2.75%;部分银行甚至出现“倒挂”,如渤海银行5年、3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为3%、3.25%。只有广发、华夏等少数银行5年期存款定价略高于3年期。这种“倒挂”打破了以往银行存款期限越长,利率越高的“惯例”,也从侧面印证了金融改革的深化。
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前,银行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全部是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实施后,随着央行逐步放宽商业银行定价权,商业银行可参照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自主决定本行各类存款的挂牌价格。特别是2015年10月份以来,央行已不再公布5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也就是说,目前的5年期存款利率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真正反映了5年期存款的市场供求关系。5年期利率接近或低于3年期利率,说明5年期存款已经“供过于求”。
二是金融市场建设推进。以前,商业银行的负债以被动负债产品为主,主动负债的产品不多。随着大额存单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银行主动负债的能力在大大提升,市场融资占比在负债中的比例逐步提升。对于长期大额资金的需求,银行可根据自身长期资产配置的要求,通过在市场发行大额存单、长期债券来增加主动负债来源。银行灵活把握市场资金价格的变动,通过主动发行、滚动实施的方式,有效支持银行自身长期资产配置。市场化长期资金来源增多,对非市场化长期存款吸收则相应减少。
三是金融监管政策改革。以前,在严格的贷存比监管指标约束下,为了满足监管指标,商业银行必须吸收长期稳定的大额存款。当时,商业银行不仅叙做3年期、5年期存款之外,还吸收了期限超过60个月的协议存款。吸收长期高息存款,从存款这单一产品考虑,银行并不赚钱,但在确保贷存比指标达标后,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贷款投放来提高整体收益,“算总账”后并不吃亏。目前,随着贷存比由监管指标改为监测指标,银行对于长期存款需求减弱也在情理之中。
四是银行精细化管理能力提升。从目前银行挂牌利率看,3个月以内定期存款利率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的上浮比例最高,随着期限延长,上浮比例逐步降低,期限最长的5年期存款,与3年期存款利率基本相等,这种分层定价正是银行精细化管理的结果。利率市场化之前,银行更追求存款市场份额,对于存款的期限结构并不关心;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由于份额可以通过价格杠杆来实现,银行更加关注存款结构和综合收益。为了提高收益,银行必须要“先干后算”,实施精细化管理。目前,利率仍处于下行周期,银行通过“借短放长”,可有效降低负债成本,提高净利差;特别是银行以市场化负债的方式,通过滚动融资筹集资金,其负债成本要明显低于锁定利率的长期存款。而成本高、期限长的5年期存款,对提高利差水平无疑是“负能量”,利率“上不去”也不足为奇了。
当然,银行在降低5年期存款利率,提高自身利差水平的同时,也要实施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使得资金来源与资产应用在期限和结构上相匹配,确保自身流动性安全。对于投资者而言,也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利率市场化下存款利率倒挂是一种正常现象,期限长不一定意味着利率高。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