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是一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燕山—太行山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县。全县农村人口30万,到201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村84个、贫困户32795户共57993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决不让一个群众在小康进程中掉队,力争到2017年,让全县5.8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这是平泉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人民作出的承诺。数据显示,近5年来,该县已实现52个贫困村出列,8万贫困人口脱贫。与此同时,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20元
在全市8个县中率先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并提出“一年脱贫、两年致富、三年巩固”的三步走目标。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作出提前3年脱贫的承诺,底气何来?平泉县委书记董正国说:“我们脱贫致富的路子就在青山绿水里,坚持以特色产业为引领,以生态为基础,走一条绿色发展、生态脱贫的路子。”
选准产业 瞄准靶心
两手协同齐发力
要想富,找对路。产业发展是精准脱贫的核心动力。平泉围绕自身资源优势,近抓食用菌和设施菜产业,远抓林果产业,打造了菌、菜、果“一主两辅”的扶贫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增长与农民增收的双赢之路。
“贫困户普遍存在一种想赢怕输的心态,就是想致富,却没票子、少路子、缺胆子。”在董正国看来,如何让贫困户参与产业脱贫是第一难题。
该县利用建档立卡“回头看”,对全县贫困人口进行了重新识别、核定,挤出水分、纳入真贫,并对非重点村的真正贫困户进行同步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做到精准识贫。更重要的是瞄准靶心,把产业扶贫着力点放在降低贫困户风险上,探索实施了投入“零风险”、经营“零成本”、就业“零距离”的产业精准脱贫模式。
走进卧龙镇中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食用菌扶贫园区,贫困户金显龙正在蘑菇棚里忙活着。“这是今年出的最后一潮蘑菇了,现在的市场价格还不错,估计卖个万儿八千的不成问题。”金显龙说。
金显龙是头道沟村的贫困户,因为曾患脑溢血留下了后遗症,干不了重活,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眼看身边人靠种食用菌致富,金显龙动了念头,却没勇气投入。直到中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邻村建食用菌园区,他终于等来了机会。
按照中润公司探索的“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模式,基础配套设施由公司出资建设,生产技术由公司无偿提供,产品销售由公司统一经营,金显龙只负责生产管理,实现了投入零风险。公司按每棒2.2元的价格赊给金显龙2万个菌棒,出菇后公司再按每棒2.2元的价格收回欠款,超出部分作为他的收入,建立起贫困户参与的“零成本”经营模式。
“不到一年,我领种的2个菌棚就挣了5万多元。”金显龙尝到了产业扶贫带来的甜头儿。
同时,该县通过不间断的政策倾斜、项目支持、资金帮扶,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在贫困村周围建设食用菌、设施菜、林果产业园区,使农民变成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园区务工得薪金、生产经营得现金的“四金”农民。2011年以来,发展这种扶贫模式的食用菌园区50个,面积5000亩,直接吸纳贫困户2500户,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目前,全县已有10亩以上农业标准化园区2455个,流转土地17万亩。园区农产品年产量148万吨,产值74.1亿元,全县依托产业化进行生产的农民达到10万人以上。仅食用菌产业一项,已形成种、储、加、销、游一体的产业链条,生产规模已达到5亿袋,创造产值50亿元,为全县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3600元。
近年来,平泉着力整合各种要素发展农业产业,5年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亿多元,支持园区建设,让企业、园区带动贫困户,把企业、园区、合作社与农户紧密连接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同时,把股份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作为脱贫攻坚突破的重点,积极推动园区、企业建立股份合作社,形成政府搭台+银行参与+保险兜底+企户受益的政银企户保“五位一体”的金融扶贫模式。今年以来,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8亿元,其中“政银企户保”增信平台贷款4455万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620户。新增食用菌、设施菜、果品园区3000个。
“今年,预计实现1.8万户3.3万人脱贫,其中有劳动能力的13815人,通过产业脱贫的农民占到全体扶贫对象的90%以上。按照一个贫困户领养2万棒食用菌或一个设施菜棚的标准,今年全县还将拿出5000个棚让1.5万人通过产业脱贫。”平泉县副县长胡维民说。
建强堡垒 深度融合
产业链上搞引领
“在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要夯得实、顶得上、打得赢。”县委书记董正国说。
近年来,该县探索精准脱贫与基层党建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坚持把组织优势转变为脱贫凝聚力。探索建立“三在产业链”,延伸党组织工作触角,让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采取“支部+经合组织”“党小组+园区”等模式,按产业链分类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其组织、引领、服务作用,努力实现一个党组织引领一个产业;让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坚持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有产业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全部编入到相应的党组织,培养树立一批“双带型”优秀党员;全面推行“一地生四金”模式,推广一个园区帮带多名贫困户的“1+X组团帮困大棚”模式,实现贫困户零成本投入、零距离就业、零风险经营。
8月31日,在黄土梁子镇梁后村光伏农业食用菌产业扶贫园区,农民邹德富正在自家菌棚里忙活。去年,他作为贫困户入驻园区经营两个棚,纯收入2万多元。今年,已经脱贫的邹德富承包了5个棚,还带动他的两个侄子各发展了5个大棚。“多亏了合作社党支部,去年园区就减免了两个棚的租金4000元,今年又少收了3000元,让我越来越有信心致富了。”邹德富说。
2015年初,党员杨海玉牵头组建了梁后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但入驻的贫困户寥寥无几。经过考虑,他组织梁后和杨杖子两个村的12名党员,成立了合作社党支部。12名党员先行入驻园区作表率,最终带动23户贫困户入驻,户均年收入近6万元。目前,共吸纳全镇87户贫困户入驻,并带动周边700余人到园区务工,使贫困户真正走上脱贫致富路。杨海玉说,如今产业园区已走上了“支部引领、产业发展、企业获利、党员示范、贫困户脱贫”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该县把组织优势变为扶贫优势,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深入推进产业扶贫模式,采取单独组建、跨村联建、区域共建等方式,鼓励党员干部领办创办各类经济合作社、行业协会、家庭农场和农业发展公司,实现“一村一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建在合作社上,党小组建在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中,把党员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汇聚到产业链上,带动扶贫户创业脱贫,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目前,平泉共建各类经合组织135个,建产业型党组织97个,全县贫困村1478名产业链上党员帮扶带动贫困群众1.8万人。
支部好不好,关键看代表。“今年,我们在贫困村启动了村党支部书记‘一人学一技、一人一项目’计划,编写了乡土教材,围绕食用菌、设施菜、经果林等主导产业对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全面系统培训。”平泉县组织部副部长姜东升说。目前,全县84个贫困村党支部书记中63名为致富带头人,带头建立产业园区71个。很多村支书都成为大山深处的一面旗,闯市场的“领头羊”,奔小康的“主心骨”。
平泉开展党员示范行动,引导带头致富党员联系帮扶10户以上贫困农户,争当“带富先锋”;引导中等收入党员自主创业,主动帮扶1至2户困难群众,争当“致富先锋”;引导收入偏低党员立足自主脱贫,争当“脱贫先锋”,并统一制作了党员示范牌。采取包乡包村包户的方式,实现帮扶力量全覆盖。组织机关党员“联万户”,来自全县的50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与1.3万户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帮扶。引导全县102家企业与84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助推精准脱贫。
城乡统筹 筑牢基础
两区同建路更宽
着眼长远持续发展,兼顾“输血”和“造血”相结合,该县大力推进以精准脱贫为主的现代园区和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的农村社区同步建设。
结束了在村办企业一天的工作,桲椤树社区村民李嘉新回到自己130平方米的楼房。“我家现在有房有车,吃喝不愁,生活不比城里差。”李嘉新对眼下的生活很满意。此前,李嘉新祖祖辈辈住在大山的土坯房里,住进楼房是他们的梦想。如今,李嘉新不仅梦想成真,住进楼房,更重要的是他和妻子已经成为了社区的产业工人。
位于平泉县城东南50公里的桲椤树社区,由33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58平方公里,2730户、11326口人,是河北省目前最大的农村社区。原来的自然村多数坐落在山坳里,雨季道路难行,冬天吃水要靠人肩挑或驴子驮运。
2011年12月,桲椤树社区明确了“将深山村民搬下山,集中居住改善环境,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将土地流转建园区,集中劳力发展高效农业”的发展思路,使山区农民“拆掉火炕上楼房,放下锄头进厂房”,将偏远山区建设成人口聚集、产业发展、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该县聘请南开大学和承德规划设计院规划了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布局,围绕农业、工业、旅游业、商业,规划建设观光采摘带、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带、商业带,打造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工业产业集聚区、休闲观光采摘旅游区,实现产业发展“一产接二连三”。借助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和土地置换等政策,计划到2020年分期分批将13个偏僻贫困山区的自然村村民搬迁到中心村。目前,该社区已建成新民居86000平方米,入住563户,加上改造提升户,社区中心村人口达到4200人,流转土地4200亩,建起了5000亩苹果、2000亩香菇园区,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6家,拉动1500人就业,使社区居民变身产业工人,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社区党委书记金旭东介绍,目前桲椤树社区40%的村民在企业上班,40%的村民从事特色产业,20%的农户从事商贸流通,人均年收入超万元,位居全县之首。
平泉县原有291个村,1918个村民小组,最小的组只有9人,村庄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力不从心。为解决这些问题,该县启动中心村建设,把偏远山区的人口有序转移出来,集中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并把腾退的土地用来发展产业。全县规划了80个中心村,平均每个村4000人左右。按照人口向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和新型农村社区、农业产业园区“两区同建”思路,扎实推进中心村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启动中心村42个、撤并行政村91个,新建农民新居8000多套,累计投资超过10亿元,直接受益6万多人。2012年以来,该县实施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106个,有79个分布在中心村。
“十二五”期间,平泉县县城面积由14.5平方公里扩大到17.2平方公里,再加上19个乡镇、42个中心村建设,全县城镇化率由32.9%提高到45%,10万多农村劳动力实现本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