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6年9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旬艺人育传人
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迟 驰

处暑过后,高温稍减,树上的知了奋力歌唱着夏天的闭幕。在河南省沈丘县北杨集乡林寨村的文化大院里,曲艺声声绵延不绝,十七八个孩子正唱着刚学会的曲艺节目,有板有眼。沈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河大鼓传承人王振山,是这个曲艺义务培训班的老师。

近日,《经济日报》记者在文化大院见到王振山时,他正在给孩子们上曲艺课。“孩子们,沙河大鼓、河南坠子、豫剧这些曲艺,都是咱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年龄大了,以后传承这个事儿就靠你们了。”王振山的一席话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稚嫩的小手都拍红了。

王振山是河南沈丘县北杨集乡韩胡庄村人。16岁起,他便在当时的乡豫剧团从艺。后来,他先后在县曲艺团、县文化馆工作,曾经师从当时沈丘最有名的曲艺艺术家戚明堂先生学习沙河大鼓,县里大型文艺活动都少不了他。

“家庭联产承包制实施前,走村串户唱,是为了养家糊口。”王振山说,那时,老百姓的娱乐活动少,包括沙河大鼓在内的各种曲艺都很受欢迎。后来,曲艺走入低潮,王振山被迫干起了其它营生,但仍没丢掉沙河大鼓。宾馆住宿时、车站候车时,他都念念有词,背唱词、找韵调,经常引来周围人惊奇的目光。

“老伴说我,唱一辈子了,咋还编上戏了。”王振山说,2012年,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他就把自家院子大门一关,白天查资料,晚上构思,把“小康社会建设”“反腐倡廉”“八项规定”“新农村建设”等创作素材翻了个遍……捣鼓了大半个月,沙河大鼓《十八大中国梦》最终创作出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和“曲艺轻骑小分队”唱遍了全县22个乡镇。

熟悉王振山的人都知道他有“三宝”:一副鼓和简板、一个大茶杯、一辆电动车。每当有演出,他就带上鼓和简板,倒上一杯开水,骑上电动车,直奔演出现场。

去年9月22日,在四川省岳池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曲艺之乡曲艺大赛上,凭借创作并演唱的《网吧风波》曲目,他捧回了大赛银奖,并获得河南周口市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入选作品奖。

“沈丘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俺们曲艺界人干劲儿更大了,一定不能愧对这个称号。”王振山说。

王振山对几个徒弟很满意,“曲艺这个宝儿不能缺少新人,这几个徒弟年富力强,能写能唱,是沙河大鼓以后的希望”。得益于王振山的“名气”,王爱梅、崔金华、王玉敏、韩记功4个人拜到他的门下,决心一展风采。

今年7月,林寨村文化大院建成,成立了村艺术团,王振山被推选为团长,吸引县里十来位曲艺名家参与进来。刚放暑假,王振山就骑着电动车招收曲艺培训班的孩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近20个孩子成为第一期学员。孩子们学习“手眼身法步”基本功很认真,这是曲艺表演的基础,也是提升舞台表演风度的前提。

“曲艺不能没有接班人。这么大年纪了,余生中,能为社会培养一批曲艺新人,这是我最大的乐事儿。”天天来回奔波,年过七旬的王振山壮心不已,忙碌并快乐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