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频谱,是目前人类唯一的无线信息传输媒介。作为一种稀缺的战略资源,它决定着国家发展和未来战争的胜负。由于电磁频谱资源国际共用、军地共用的特性,来自不同平台的设备、各类用频武器装备很容易受到自扰互扰,有意或无意干扰,这就使得电磁环境复杂多变。
电磁频谱管控就像一只魔幻之手,它能给电子设备和信息化武器装备罩上“金钟罩”,让他们在工作中兼容和谐,互不影响。在联合作战中,作战准备、作战筹划、作战实施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电磁频谱管控,它是提高体系作战能力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信息化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发挥。
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今年2月,军中第一个“电磁战场智库”闪亮登场,军委联合参谋部某频管大队组建成立,他们聚焦作战,加速推进职能任务转型。
用实战标准打好转型“第一仗”
2016年8月中旬,骄阳似火,热浪滚滚。记者跟随军委联合参谋部某频管大队大队长李玉刚的脚步走进作战指挥室,一股浓浓的战争气息扑面而来。
作战地图、电磁环境图、频管力量部署图、频率划分表等4幅巨大的图表悬挂在作战指挥室。指挥席位前,除了几部电话和连通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终端,还整齐地摆放着几本大小不一的图集和一张光盘。
在频谱管控大队高工刘东华的办公电脑里,储存着不久前中国空军组织多型战机飞赴南海实施战斗巡航的视频画面。轰炸机、歼击机、预警机、侦察机等多型飞机在空中构建起海上制空、突防突击和支援保障力量为一体的作战体系,同时,多种武器平台数、百个电磁信号构建的复杂电磁环境也挑战着各级指挥员对战场态势的判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任务失败。
当时,刚刚参加完军委联指中心值班的刘东华敏锐地意识到,必须对接席位值班需求快速更新软硬件,使各类作战任务中的用频情况一目了然,提升指挥效能。“用频系统越多,产生出来的电磁环境就可能越复杂,很容易产生用频系统的自扰互扰现象。我们频谱管理就像交警指挥交通、民航空管协调飞机飞行线路一样,要提前规划好武器装备系统的使用频率和它的频谱特性,防止用频冲突的产生,以此来保证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发挥。”刘东华向记者解释说。
今年2月20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原总参某电磁频谱管理中心调整组建成军委联合参谋部某频管大队。这是我军战略层面唯一一支频谱管控部队,频谱管控由此正式进入军委联指中心席位。
席位需求倒逼能力建设。从之前的外围信息服务到现在直接支撑作战决策,转变角色专司打仗成了大队党委“一班人”的共识。他们建立“优先排序制”,细化大项任务,确保作战研究、频谱资源统筹等主要工作一起步就占据着主导地位。
“席位就是战位!”大队迅速与军委联指中心、军委机关和战区有关用频部队对接,摸清服务作战的第一需求,按照“优先排序制”,将与打仗关系不大的工作删减合并。
翻开任务推进表,每项任务的时间节点、方法步骤、主要负责人、标准要求都一目了然。记者看到,电磁态势系统试点应用排在任务推进表的第3位。工程师韩阳告诉记者,牵头受领任务后,从3月份开始他就一直辗转于试点部队和有关研究所,对软件系统进行升级完善。
习主席视察军委联指中心并发表重要讲话,让业务室主任郝谢东深受启发: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如何把打仗主业落到实处?他总结多年从事频管研究的成果,连续加班3昼夜,一份以“账单”的形式将可能面临的作战课题逐一分析的频管作战准备报告送到了大队领导手中。
“联指就是一个大系统,哪一个席位掉链子都会影响整体,必须用席位需求倒逼能力建设。”大队第一个参加联指中心作战值班的孙秀志高工从值班席位回到办公岗位后深有感触。
值班时,孙秀志看到几份我军遂行远洋护航、海外维和和联合军演等境外任务的报告。作为频谱监测领域的“技术大拿”,他敏锐意识到随着海外任务的增多,我军装备与境外军地用频冲突问题将不可避免。如何为联指中心指挥境外非战争军事行动提供用频保障?
孙秀志有两个选择,一是很快就能见到成绩的概略服务:将国际用频政策法规搜集整理成合集,让部队“看着办”;另一条是有一定风险的精细服务:制定境外用频保障计划,让部队“照着做”。
“我们的岗位就是要为部队提供决策支持,不管多难都要搞出名堂来!”大队支持了孙秀志的选择,并成立由他负责的境外用频保障研究课题组。
孙秀志的选择只是一个缩影,一幕幕新景正在大队上演。过去,业务建设是频谱中心会议的“头条”,大队成立后,每周交班会重点讲的是作战问题。过去,各业务室主要以搞科研为主。大队成立后,技术干部每天都在忙着作战问题研究、一线调研学习、仿真模拟推演。一名技术干部感慨地说:“现在正课时间搞作战问题研究,业余时间才搞一些科研课题研究”。
用责任担当跑好改革“第一棒”
见到欧孝昆副大队长时,一份《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用频研究报告》正摆在他的案头,令记者意外的是,前景巨大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课题被他画了个叉。“虽然这项技术很有市场,但是它离战场较远,暂时不予考虑!”欧孝昆坦言,前几年,“只要是和频管有关的课题,我都会积极争取过来”,4年来经他批准申请的科研项目有160多个。
谈到如今的转变,欧孝昆感慨地说,“改革强军的转型路上,领导干部要带头跑好第一棒,只有我们冲锋在前、带头转身,官兵们才会明确方向紧跟其后。”
从今年初开始,大队对业务工作严格把关定向,各业务室上报的与打仗贴得不紧的科研课题全都“下线”,仅上半年被他砍掉的就有10余项。现在,大队犹如一辆飞驰的动车组,在常委这个“动车头”带动下,不仅“车身”跟着跑,而且每一名官兵都在重新设计个人成长路线图,自我加速。
曾经担任过多个重要科研课题组组长、5获军队科技进步奖的工程师张雷鸣,今年一个科研项目都没有申请,而是把精力集中在作战频管情报数据建设上。“直接为打胜仗服务,这对一名军人来说是最大的荣誉。”从科研骨干转型为参谋人员的工程师周靖博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研究打仗成为重中之重。大队成立至今,两位主官每周至少有半天和业务骨干聚在一起,围绕服务作战问题拉单子、列条目、搞推演,雷打不动。
服务作战的理念深入人心。工程师肖俐平一到新岗位就和重点作战区域装备、台站、轨位等8大类的频管数据铆上了劲,加班加点整理数据、分析比对,为部队排兵布阵提供用频支撑。
跟踪最新作战样式在大队蔚然成风。高工刘东华看到描写美军击毙本·拉登的《艰难一日》后,走下值班席位就张罗人手搞起了特种作战频管保障研究……
中科院博士毕业3年、从事卫星频率资源管理研究的工程师李烨坦言,过去所学知识快跟不上打仗的步伐了,现在真的需要重新读一个“打仗专业”博士。
在官兵们探索怎么干的同时,大队领导3次带着业务骨干深入联指中心值班席位,梳理出支撑作战筹划的几十类服务项目,并一对一绘制路线图、制订计划书,任务清单分到每一名官兵手中。
“今年,大队投入最大的一笔经费就是建设支撑前台的频谱管控中心。也正是依托这个中心,大队初步形成了小核心、大外围的保障样式,时时刻刻都有十几名官兵奋战在值班执勤岗位上。只要是指挥所需要、打仗需要,我们就要一抓到底!”大队杨存社政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