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9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办、国办联合发文部署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试验平台
本报记者 林火灿
福建闽江畔的滩涂经过整治,修建为湿地公园,呈现出一派天蓝、水清、草绿的景象。 本报记者 陈 煜摄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福建方案》),明确将通过设立若干试验区,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国家级综合试验平台。

根据《意见》,我国将通过试验探索,力争到2017年形成若干可操作、有效管用的生态文明制度成果;到2020年,试验区率先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

有关专家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难度,通过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发展绿色产业、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产品提供新的机会和空间。

为何要搭建综合性试验平台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体制机制瓶颈亟待突破,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制度模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此次《意见》的出台,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改革方向,加强对地方的指导,将各项改革决策部署落地,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程。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勇表示,试验区是承担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试验的综合性平台,通过试验区的探索,主要是鼓励发挥地方首创精神,就一些难度较大、确需先行探索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开展先行先试。

“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分析说,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资源和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必须遵循自然演变的内在规律。从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看,区域性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流域性水污染防治,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是重点和难点,需要针对区域和流域特点给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王毅表示,我国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已步入“深水区”,但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改革任务却出现“部门化”“碎片化”现象。例如,存在各类缺少相互协调的基于部门授权或环境要素的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区”。

“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可以打破部门的利益格局,统筹推进各类试点示范,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相关改革目标。”王毅说,设立“试验区”体现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杨春平认为,由于各部门职责分工不同,试点示范只能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或侧面,使本应属系统工程的生态文明建设被人为割裂,政策资源被分散使用,不能形成合力,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模糊,地方的实践不能很好地与中央的顶层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意见》明确提出要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可以更好地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集中开展试点试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为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合理路径。

首批试验区为何选择闽赣贵

《意见》指出,综合考虑各地现有的生态文明改革实践基础、区域差异性和发展阶段等因素,首批选择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福建省、江西省和贵州省作为试验区。

张勇表示,选择福建、江西、贵州作为第一批试验区,主要由于这3个省份均为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区。与此同时,这3个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利于探索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模式。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巡视员林向东告诉《经济日报》记者,福建省多年来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留住了绿水青山,成为全国5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此次《福建方案》的出台,将推动福建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勇气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当好“试验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富省、绿色惠民。

《意见》明确,试验区不搞评比授牌、不搞政策洼地,数量将从严控制,务求改革实效。今后将根据改革举措落实情况和试验任务的需要,适时选择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试验区建设。

张勇指出,根据《意见》要求,未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各部门不再自行设立、批复冠以“生态文明”字样的各类试点、示范、工程、基地等;已自行开展的各类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到期一律结束,不再延期,最迟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20年。

据介绍,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开展了一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试点示范,在模式探索、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试点过多过散、重复交叉等问题。

张勇表示,有关部门将通过统一规范各类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对试验区内已开展的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区进行整合,统一规范管理。各相关部门和地区要根据工作职责加强指导支持,做好各项改革任务的协调衔接,避免交叉重复工作。

为何强调制度创新是基础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试验区是承担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试验的综合性平台,需要把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作为基础。

杨春平表示,我国各方面的现状与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现有法规政策标准等制度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正向引导、反向制约的发展机制。

“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就是要聚集改革资源,以体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为重点,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重点改革任务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杨春平说。

杨春平表示,《福建方案》就是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向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痼疾开刀,查补制度漏洞,涉及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开展绿色发展绩效评价考核等6个方面20多项制度创新,充分体现了国家试验区试验的重点。

“这些体制创新和制度完善较好地体现了中央的顶层设计,如果能取得重大进展,必将有效提升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杨春平表示。

“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核心是构建一整套生态文明制度。”王毅表示,生态文明制度既包括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也包括行政管理体制。一方面,需要继承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成熟经验与制度;另一方面,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问题导向,推进科学、系统、有效的制度创新。与此同时,根据资源环境问题的公共性特点,还要关注政策的转型过渡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协同共治。

《意见》明确,鼓励试验区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实际大胆探索,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试验,允许试错、包容失败、及时纠错,注重总结经验。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难度。”王毅说,构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改革和创新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鉴于制度的基础性、引领性及一些基本问题的不确定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更不应急于求成,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发展转型的规律,并与现有法律和管理体制相适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