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民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8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宴席职业化 监管莫缺位
王胜强

近期,笔者回农村探亲,参加了几次农村集体宴席,看见一些村民将各桌的剩菜残汤一起回收到大盆里,说是过后接着吃。受传统民俗影响,农村集体聚餐活动较多,各种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最终都要落实到聚餐上。据介绍,近几年农村集体餐饮活动正从谁有事谁张罗的游散状态向职业化、集约化道路发展。厨师、采购、传菜员、洗碗工等一批相对固定的人群组成小团队,流动于各村各户,为村民提供一条龙服务,方便省力,深受欢迎。

这类公司化运作的家宴小团队虽然便捷,却也隐藏着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一是管理较混乱。无证经营现象普遍,食物购销验收台账更是无从谈起。二是人员入行门槛低。除少量厨师是从饭店聘请外,大部分为无师自通的乡村厨子,传菜员、洗碗工等则是家庭妇女,平时在家种田,有宴席才来干活,少有办理健康证者。三是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淡薄,个人卫生较差。操作间基本为临时搭建甚至露天作业,场地狭小简陋,污水横流,鲜有消毒设施。

关于农村集体聚餐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件屡有发生,只是百姓更关心网上订餐黑幕、家庭厨房准入等城市食品安全问题,所以没有引起大范围关注。国家也出台了各种举措予以规范治理,早在201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农村集体聚餐活动作为重点监管对象。2015年国务院食安办等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的意见》,也强调了治理农村食品安全的要求。

规定细,要求严。但从现有情况看,效果似乎不太明显。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村民食品安全意识淡薄,村落分散监管难度大,多年约定俗成的观念与习惯短时难以扭转等。归结起来无非两点,监管存在真空和观念转变困难。正如笔者问老乡,如此卫生条件下办酒席怕不怕食物中毒、有没有人监管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多少年来都这么办,没出过事,怕啥;农村那么大,点这么多,多少人才监管得过来。

农村集体餐饮职业化的新趋势是做好监管的新契机,它便于工作精准聚焦,精准发力。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立标准、严监管,建立人员从业准入制度,规范采购、洗消等环节,建立群体性聚餐举办者、流动厨师申报责任制,监管人员随机现场抽查指导。二是细浸润、常宣传,加强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民众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力度,增强食品安全消费意识,树立健康消费观念。

保持监管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农村集体聚餐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才能逐步消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