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天骄
8月上旬,罕见的炎热天气席卷八桂大地,第41集团军“塔山英雄团”把刚配发不久的某新型装备拉到陌生地域,在极限天气试验装备战技性能。
这支创造了辉煌战绩的英雄部队在1948年的塔山阻击战中,铸就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牺牲、敢打必胜”的“塔山精神”,被授予“塔山英雄团”荣誉称号。
68年来,该团历经5次重大调整改革,次次勇当转型先锋,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一支老牌英雄部队如何强军征途奋勇前行的时代命题。
“团长同志,全体老兵集合完毕,应到43人,实到43人,请指示!”去年3月,团史馆前,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整齐列队,军姿挺拔。
团史馆解说员向建告诉记者:“相同的一幕每年都会上演。从团里走出去的官兵,无论离开多久,职位多高,回来了都是好兵的样子。”
“是什么让这些老兵不改初心,豪情满怀?”政委张勃告诉记者:“是团队从组建之初就涤荡其中的‘塔山魂’‘英雄气’,激励着一茬又一茬官兵听党指挥、舍生忘死!”
某兵种训练基地教员段超夫,教学成果颇丰。聆听一批批承训的“塔山英雄团”官兵诉说团队故事,目睹他们的风采,心驰神往。最终,他如愿来到团里,当起了一名排长。
有人带着梦想扎根,也有人带着眷恋离开。换装转型后,老步兵出身的原装步二营营长董真录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2010年,尽管心里万般不舍,38岁的董真录还是主动向上级递交了交流报告。
妻子劝他再等等,再熬一熬就到了自主择业,可是董真录坚定地说:“不行,我能等,可团里等不起!”命令一到,董真录二话没说打起了背包奔赴湖北。
像董营长这样顾全大局的官兵,在“塔山英雄团”比比皆是。今年,因改革调整,干部转业名额大幅增加。可无论是谁,都只有一句话:“走留听党的,工作看我的。”
过去,该团官兵一直沿用同一个标准训练,按同一种模式培养。比如装甲步兵班的载员与乘员、机枪手与电台兵武装五公里越野要跑一样快,手榴弹投掷要投一样远……“一刀切”的训练标准导致官兵对自己应具备何种能力、达到怎样的标准并不明确,成长路径并不清晰。
他们在借鉴外单位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一整套涵盖各级各类人员岗位素质能力的评估体系,结合部队的使命任务、武器装备、岗位职责等因素,区分层级、年龄、专业、制定评定标准,数据化能力指标,使得标准体系能够量化打分。
“先转则先赢,先行则先胜,如果变革不主动,创新不积极,就跟不上战争的变化,就会打败仗!”说起那场失利,守团长还有些懊恼。
一次该团参加上级组织的远程机动打击演练,行至陌生地域,列装不久的新型火炮却无法实施精确打击,导致红军整个行动功亏一篑。追根究底,他们缺少陌生地域高温天气下的装备性能数据,导致火炮发挥不出效能。
缺乏大量数据支撑,新装备性能难以发挥,只有完善数据采集补充机制,让作战数据成为“无形的子弹”,新装备才会成为“利器”。该团决定建立一套严格的数据采集制度,像补充弹药一样补充数据。
他们区分信息系统软硬件,科学制定携运行标准:硬件,信息终端个人携行、网络设备集中运行、保障器材分散携带;软件,随装软件和训练数据盘个人携行、共用和备份软件集中运行、核心作战数据盘机要保管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小到鼠标网线,大到系统服务器,均实现定人、定物、定车、定位,从此信息系统有了备战标准。
为了改变官兵轻而易举就能瞄准敌方“要害”的习惯,他们制作了中心十环位置为深色、其余地方为白色,与传统靶纸截然相反的反向胸环靶。不仅如此,他们还参照实战,设计出射孔靶、掩体头靶模、墙体身靶等,分别模拟地堡射孔、在掩体中露头的敌人、在墙角露出半个身子的敌人等各种不同射击景况,使得靶场有了战场味。
正是这种敢吃“螃蟹”,敢蹚新路的态度,该团连续4年被集团军评为信息化运用先进单位,2013年“网聚5号”集训,全集团军范围内率先破解团级作战单元基于系统实战化训练这一难题瓶颈。
“永远渴望打赢,时刻追求胜利。”团队官兵都说,这是在强军征途上军人应有的状态。正是在这种时刻准备打仗的境界,为团拼得无数荣誉:连续12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连续11年荣获“全面建设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