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 西安高新区的军民融合成果展示区中,各种军民融合产品琳琅满目。
左图 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孵化的企业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其开发的物联网系统在文物保护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报记者 佘惠敏摄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意见》的出台,让军民融合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军民融合现状如何?将向什么方向发展?请看《经济日报》记者赴陕西采写的报道。
军企:深度融合才能实现飞跃
“现在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时刻,需要各地结合实际来探索如何落实好中央的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让军民融合走向深入。”陕西省国防科工办党委书记、主任原忠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军队和各方面的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对国防科技工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紧抓机遇,加快改革,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改革和深度融合,其实已经成为很多军工企业和军工科研院所的共识。
军民融合主要包括“军转民”,即军事技术转为民用;“民参军”,即民口单位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对积蓄了深厚资源的军企来说,这两方面都需要做好。
被誉为中国航天液体动力摇篮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在这两方面都做了尝试。比如该院依托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开发的液力变矩器,在工程机械、乘用车、商用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这些民用领域的技术提升和产业化发展,又反过来满足了大功率军用车辆的新需求。
“军民融合既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也是‘十三五’期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航天六院经营管理部部长许岳峻表示,“十三五”期间,军工企业的后继发展压力很大,必须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做到军品民品在制度和人才两方面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飞跃发展。
在军民深度融合方面,一些大军企已经开始了大手笔的开拓性布局。
在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与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联合共建了一个以兵器为主导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记者在这个兵器产业基地采访时,看到醋酸纤维丝束项目、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TRW气体发生器等一批采用军民两用高科技技术的产业化项目已建成投产。
兵器集团为这个产业基地设立了专业投资公司——北方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基地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
“经过几年的建设,基地目前共落地产业化项目23个,项目总投资154亿元,聚集了约300亿元的年综合产出能力。”北方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广成告诉记者,公司为进驻基地的民品企业提供产学研军一条龙服务,帮助企业简化手续,畅通民参军的渠道。“这不仅帮了别人,也帮了自己。比如智能化弹药生产基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派人来和我们一起设计,让过去的人工作业变成现在的机器人全自动生产线,作业人数从30人降到10人以下。”
民企:特色彰显方可吃到螃蟹
民口企业进入军工领域,可以节省政府的军品研发开支,并通过市场竞争降低军队的军品采购成本。这在发达国家早有范例,比如美国国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军民融合给美国国防部每年节约300亿美元,相当于其采办费总额的20%以上。
当前,随着我国军民融合范围的进一步拓宽,越来越多民企获得了“参军”资格。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截至今年3月,我国已有1000多家民营企业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比“十一五”末增加127%。但军工行业相对封闭,又有掌握大量资源的国有军工单位,民企如何才能在这个市场站稳脚跟呢?
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上市的纯军工民营企业,公司副总经理狄凯告诉记者,西安天和防务的参军之路始于连续波雷达,当时军队有这方面需求,而国有军工院所尚未涉足,天和防务整合了高校和社会上的先进技术资源,研制出填补这一市场空白的产品。“民营企业要想在国防科技工业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和国有军工单位同台竞技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鲶鱼效应’,促进国防强大,体现民参军的根本意义”。
“国有军工企业是往深走,我们是往深走的同时再往宽走。”狄凯说,经过十几年发展,公司不仅在最初的连续波雷达类产品上树立了领先优势,更布局了超材料技术、水下探测技术、航管技术等领域的各种填补国内空白或替代进口的产品,如今已拥有100余项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形成50多款军民融合产品,产品已装备我军并出口多个国家。
一些军工科研院所,也在积极引入民企的力量来促进成果转化。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以火炸药、弹药及常规毁伤技术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研究院所。研究所民品发展部副处长张殿红向记者介绍,所里不断尝试多元化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化模式,分别采取了国企合资、中外合资、混合所有制、模拟公司制等多种形式。“如我们组建的彩晶公司,合作伙伴包括民企、央企和个人以及骨干员工,主要是充分借鉴吸收民企快速反应市场和人才激励的灵活机制”。
政府:聚集资源还需用好资源
军民深度融合,不仅需要军企的深度改革和民企的积极参与,政府的支持和服务也是重要的推进力量。
比如,由西安市科技局和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共建的西安科技大市场里,就汇集了西安高校院所、军工单位、科技企业、服务机构等方面的科技资源,约80%的交易涉及军民融合产业。
科技大市场副主任黄海东告诉记者,科技大市场目前已共享仪器设备9000多台套,军工院所的设备超过三分之一;其中共享原值在2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2700多台套,基本都是军工。“这个平台每年提供服务检测交易已达3.3亿元,但我们觉得还不够。因为平台上积累的大量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政府平台的优势在于聚集资源,而用好资源不是政府优势,我们正在跟不同企业合作,进行平台资源优化利用的市场化探索”。
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位于高新区内,公司通过科技大市场的仪器共享平台,节省下不少开支。
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局局长王栋说,从1991年高新区成立以来,军民融合产业就是高新区发展的基础性特色产业。“全高新区目前军民融合企事业单位356家,产值超过800亿元,100%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中40家国有,316家是民营和混合经济”。
王栋希望,到2020年,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规模能超过3000亿元。“西安适合发展兵器工业,要形成军民共享的局面。我们要通过军民深度融合和体制机制创新,吸纳国防科技资源和国民科技资源,加快军民融合服务平台建设”。
西安高新区金融办副主任罗路兵透露,由高新区作为主发起人,即将设立100亿元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该基金将由政府引导,吸引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
在西安,由西北工业大学与陕西省政府等机构共同出资组建的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也在摸索一条“技术+资本”的军民融合创新“孵化”之路。副院长胡滨说,西北工研院组建10年来,采取政府推动、依托高校、企业支撑、国际合作、市场化运行的机制,积极促进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现已自投资金78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3.3亿元,实施军工民用技术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项目23个,成功培育20多家科技企业,累计为陕西省新增产值超过100亿元。
当前我国军民融合正从初级阶段向深度发展阶段过渡,军民融合还需深化改革、协同推进,既要向深行,也要朝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