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8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一年多来取得初步成效——
“陪审”不再是“陪衬”
本报记者 李万祥

今年初,全国首部以人民陪审员参审履职为题材的微电影《柚乡陪审员》在重庆市梁平县首映。这部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微电影,讲述了人民陪审员梁姗尽职尽责,成长为优秀人民陪审员的故事。微电影中故事的发生地——重庆市梁平县人民法院是全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为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指明方向。同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授权决定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随即在10个省(区、市)的50个法院启动试点。一年多来,各试点法院认真落实中央改革精神,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人民陪审员制度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陪而不审”“审而不议”“参审不均”等问题有望进一步解决。

随机抽选打破“陪审专业户”

2015年8月26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会同北京市司法局,从407名人民陪审员候选人中随机抽选产生首批130名人民陪审员。整个过程仅需几分钟就完成了。

北京二中院是北京市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法院中唯一一家试点中院。改革后,该院陪审员选任方式由原来的组织推荐改为随机抽选,即在案件管辖范围内符合人民陪审员任职条件且有固定联系方式的常住人口或选民中,随机抽选该院法官员额数5倍以上的人员作为人民陪审员候选人,并经过资格审查和再次随机抽选,确定130名人民陪审员。

如何选任人民陪审员,是改革试点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试点方案的要求,各试点法院严格落实随机抽选,严把选任入口关,实现选任理念由“方便”“好用”向“广泛”“随机”转变。

随机抽选以前流于形式,人民陪审员大多被人为“固定”或“分配”给合议庭或法官,使陪审员与法官成了“老搭档”,被称为“驻庭陪审”“编外法官”。作为陪审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机制创新,随机抽选体现了人民陪审员制度从陪审员候选到选任,再到参审的全面规范。同时,随机抽选既是人民陪审员具体参审权的落实,也是打破人民陪审员“固定化”“陪审专业户”的关键。

各试点法院还根据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地区特点、行业分布、民族结构、案件类型等因素,积极探索分类随机抽选机制,以解决人民陪审员分布不均、结构失衡、参审不便等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统计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50家试点法院全部按要求完成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新选任人民陪审员9673人,人民陪审员总数达到13322人,为法官员额数的4.3倍。

各试点法院还根据试点方案提高任职年龄、降低文化程度的要求,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和贫困偏远地区,适当放宽了人民陪审员的学历要求。

从注重“数量”到关注“质量”

作为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审员,63岁的耿美婷第一次坐在庄严的审判台上,多少还是有些紧张。她拿着一份判决书格式,“本案属人民陪审员参审制度改革的案件,人民陪审员主要只参与对本案事实部分的审理认定”这行字格外醒目。

改革中,各试点法院探索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例如,有的试点法院要求法官制作事实清单,对于一些事实审和法律审区分不清的问题,先纳入事实审范畴,由人民陪审员发表意见并参与表决。

据统计,50家试点法院采用事实清单方式共审理案件3374件。北京、河北等地试点法院还制定了关于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的陪审操作规程。

合理确定并适当扩大参审案件范围,是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的核心内容之一。根据试点方案,涉及群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人民群众广泛关注或者其他社会影响较大的刑事、行政、民事案件,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刑事案件,涉及征地拆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的重大案件,原则上应当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审理。

陪审员是不是“陪衬员”,就看说话管不管用。2015年8月,河南省兰考县人民法院由3名法官和6名人民陪审员组成大合议庭,审理被告人张某胜交通肇事案。庭审中,争议焦点在于被告人是交通肇事还是故意杀人。6名陪审员认为,被告人撞人后不停车反而加速逃跑,拖行被害人4800米后又拐上偏僻小路,致使被害人的脑袋磨掉半边,应该是故意杀人。但主审法官认为,定性被告故意杀人的证据尚不确实充分。

最终,审判长将此案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审委会委员经讨论一致认为,被告人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案,决定采纳陪审员意见,按被告人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犯罪,报请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提审。

截至今年4月底,试点法院共采用大合议庭陪审机制审理重大敏感案件818件,提升了裁判的社会认同度。通过规范参审机制,试点法院从原有的注重陪审案件“数量”转变为关注陪审案件“质量”,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管理信息化让履职有保障

2015年10月,重庆市梁平县人民法院自主研发的人民陪审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具有人员信息管理、随机抽取人民陪审员参审、服务人民陪审员履职和法官庭审、个体和整体工作评价及生成陪审业绩档案等功能,不仅细化了人民陪审员个体履职评价指标,而且实现数据同步录入、同步生成、同步分析利用。

“尽管服务系统可能还存在缺陷,未来也将随着立法及司法实践的推进而不断进行升级完善,但以信息化技术为支点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无疑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施鹏鹏说。

据了解,各试点法院积极转变培训理念,合理设置培训课题,更加侧重对人民陪审员权利义务、审判程序、证据认定、司法礼仪与行为规范等内容的培训,促进提升人民陪审员履职能力。

改革中,各试点法院会同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加强经费保障,努力调动人民陪审员参审积极性。据了解,最高法院将进一步探索建立人民陪审员经费保障和人身安全保障机制,推进人民陪审员违法履职与个人诚信系统不良记录对接,理顺人民陪审员履职与司法责任制的关系,增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权威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