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滇西南中缅边境翠绿的群山,穿行于蜿蜒的莽莽林海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经济日报》记者来到了位于云南省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和勐角民族乡。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下班坝,班洪乡班洪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就在群山环绕的保护区内,寨子里家家户户都建起了佤族孔明帽式的红瓦房,让这个被巨龙竹包围着的村子格外显眼。南滚河就从寨子坐落的山脚下流淌而过,云海在山腰间飘浮,这里满目青山,空气清新,俨然一个天然氧吧。
记者顺着户与户相连、干净整洁的小道来到了杨永明家。62岁的杨永明原来是保护区管护员,如今,他的小儿子接过了管护员的担子,守护着保护区内的森林和野生动物。“我们班洪乡和班老乡的佤族群众大多信奉小乘佛教,不乱杀生。管大象叫‘达顶’‘达伞’,就是汉话里‘爷爷’‘奶奶’的意思,是我们佤族对大象的尊称。”杨永明说。居住在这一带的佤族群众对大山有深厚的感情,不仅积极配合保护区管理站的工作,还参与到护林防火、阻止偷猎盗伐的行动中,保护区在周边村组建了23支义务防火应急队伍,共有902人轮流守护。
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横断山系怒山山脉的南延部分,属滇西纵谷区。1995年保护区被确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扩建成功后的保护区地跨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境内,总面积50887公顷,其中沧源境内27649.5公顷、耿马境内23237.5公顷。
说起这些年保护区的变化,杨永明深有体会:“保护区成立以前,佤族刀耕火种的现象非常普遍,动物变少了,森林毁坏也严重。现在,山更绿了,动物也多了,我们村缅寺周围也能看到巨松鼠、猴子和水鹿,也没人去打。”
自1980年保护区成立以来,这里没发生过大的森林火灾,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4.3%,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亚洲象由1980年的14头增加到现在的23头。“这么多年,如果没有保护区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保护区得不到这么好的发展,他们才是保护区真正的守护者。”保护区沧源管理局副局长肖健华说。
当好野生动植物卫士
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冒雨来到勐角民族乡管理站丫口检查站,这是保护区沧源片区按管护区域划分的6个管理站之一,负责芒公、勐卡、翁丁、芒告大山东部4个片区,管护面积115737亩。副站长杨红强和4名管护员,拎着铜锅,肩扛砍刀,身背干粮、睡袋,正要进山开始新一天的巡护工作。
杨红强介绍:“我们进山巡护主要是稽查巡护和日常巡护,巡护满勤21天才算合格,每次巡护都要对监测点记录、打点,局里通过定位就知道我们在什么地方。”今年上半年,沧源片区6个管理站的64名管护人员,在91条主要巡护线路上,共进山巡护5455次,巡护长度达569公里。
保护区沧源片区是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区域,最近开展的保护区本底考察数据显示:该片区分布有维管束植物2439种、苔藓植物165种、大型真菌102种;分布有脊椎动物432种,其中哺乳动物30科102种,鸟类43科264种,两栖类8科26种,爬行类12科40种;昆虫610种。其中有1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6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我国除西双版纳以外亚洲象的第二个分布区。
53岁的杨红强已在管理站工作了34年,他一直牵挂着保护区里的大象和珍稀植物。他出生在班老乡,从小就听惯了长辈们对保护野生动物和动物习性的描述,也迷恋上了大象,他参加工作后在保护区观测大象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轨迹。“只要是大象活动过的地方,我通过观察树枝折断情况,就能判断出这头大象有多高;观察粪便,就知道是成年象还是幼象,基本上八九不离十。”杨红强对自己练就的本领十分自豪。
保护区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建立了1个科研研究中心、1个科普教育基地,1个野生动物救护站,野生动植物监测固定样地和监测样带128个,定位观测站10个,亚洲象种群监测点2个。同时,为满足保护区对外科研合作与技术交流的需要,还开展了对印支虎、亚洲象、豚鹿等珍稀濒危动物及其栖息地生态系统的科研监测工作。
2011年5月,保护区沧源管理局荣获第三届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奖。“接过奖状的那一刻,我心中真是五味杂陈,我们这么多年的辛勤工作没有白付出。”当年代表管理局到北京参加颁奖仪式的肖健华回想起往事依然百感交集。
保险理赔农户有保障
沿着通往南滚河方向的山路行走,茂密的灌木林里不时传来鸟鸣声,人在其中,身心融入了大自然,尘世间的烦扰烟消云散。
为我们带路的村民李三块指着山下说:“我家的田地就在河边,野生动物常去吃庄稼,去年保险公司定损了3.5亩,赔给了1750元,算是有了一些补偿。”和李三块家一样,保护区周边的群众都能享受到“政府投保,保险理赔”的“红利”。
保护区建立后,保护区及周围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保护区内栖息地容量逐渐呈饱和状态,动物食源匮乏,许多野生动物走出保护区觅食,给保护区周边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仅2007年至2008年,因野生动物肇事造成保护区周边5个乡(镇)的直接经济损失260余万元,发生黑熊严重伤人事件4起,重伤7人。
2009年3月23日,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沧源管理局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沧源支公司签订了《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协议》,为保护区周边的人、畜、经济作物等系上了“保险绳”,成为全国自然保护区首家以商业化运作模式建立野生动物肇事保险赔偿的保护区。
2009年3月29日,也就是签订保险赔偿协议的第6天,佤族村民赵三生在放牛时遭遇黑熊袭击,累计支出医药费19641.69元。按照保险赔偿协议,扣除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的9928.01元,以及由管理局支付的护理及生活费用2960元外,其余的6753.68元均由保险公司承担。赵三生也成为中国享受野生动物伤害保险赔偿的第1人。
保护区沧源管理局局长杨绍兵说:“野生动物肇事保险赔偿机制的建立,不仅让群众从野生动物伤人由谁买单的困扰中解脱出来,也为县委、县政府新近出台补偿标准的贯彻和落实提供了可能。”
旅游业前景广阔
走进坐落于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翁丁村,这里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也是南滚河国家公园12个景区之一。保留完好的茅草屋、到处高挂着的牛头、充满神秘色彩的人头寨桩,都体现出浓烈的佤族色彩。
翁丁村是一个以佤族聚居的原始部落村,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原生态佤族村。全村辖3个自然村284户1201人,村内以杆栏式建筑的茅草房为主要分布,保持着原始的建筑风格;古老的百年大榕树、独特的佤族民俗风情,集中连片的茅草房、木结构佤族头人的住房,以及寨子旁部落贡奉、祭祀的神林,代表了佤族的原始风貌,是佤族文化的结晶,沧源古老的见证和象征。
“在翁丁景区里有4个组103户476人,每天有20户人家轮流在寨子里接待游客,表演拉木鼓、镖牛等节目,一年下来百姓仅这一项就有60多万元的收入,加上餐饮服务、织布的收入,百姓的收入比原来增加了不少。”村党总支书记肖文军对未来信心满满:“二级路修通了,来翁丁旅游的人还会更多,百姓的收入还会提高。”
保护区勐角管理站的佤族姑娘肖静是一名专职管护员,她说,完成了日常的巡护工作后,她有空还能和家人一起接待游客,唱唱歌、跳跳舞,偶尔也充当导游,给游客讲解佤族的传统习俗,生活十分充实。
“这里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民风纯朴,这样原生态的地方现在已不多见,翁丁的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好,我以后还会约家人、朋友再来。”第一次来沧源旅游的车先生对翁丁赞不绝口。
今年底,沧源机场将实现通航,打通了秘境沧源与外界联系的快速通道,佤山的神秘面纱正在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