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诺耐村位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这里的村民世代以种地和打鱼为生。如今,这个昔日的小渔村,成了青岛恒顺众昇集团苏拉威西镍铁工业园所在地。近日,工业园入园企业高炉冶炼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产。随着铁水口准时打开,红热的铁水喷涌而出,现场一片欢腾,激动不已的工人们相互击掌庆贺。
“我们的工业园项目总投资达15亿美元,总体规划4000公顷,包括发电厂、高炉镍铁冶炼、电炉镍铁冶炼、物流仓储和生活办公等五个功能区,配套建设年吞吐量3000万吨码头、道路等公辅设施。项目规划建设年发电35亿度的电厂以及12条RKEF生产线和20套小高炉项目,可以年产10%镍铁125万吨,产值近100亿元,是中资企业在印尼投资建设的第二大工业园。”恒顺众昇集团总裁贾晓钰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恒顺众昇集团过去以生产电网配套设备为主,2011年4月份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后,面临当时国家电网设备投资接近尾声和国内产能饱和的形势,当年10月份就作出了进军印尼探索海外市场的决策。与大多数“走出去”的企业一样,他们最初在印尼也是投标做电厂EPC总承包,希望赚取设备差价和工程建设劳务的利润。后来通过接触产业链上游,他们发现印尼煤炭资源丰富,装机容量仅50000MW。如果能够自建电厂,在煤炭资源价格如此低廉、发电小时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发电的利润应该非常可观。
恰在此时,印尼出台了禁止原矿出口的禁令,使得当地优质的红土镍矿资源价格一落千丈。“我们感觉机会来了,如果能够把当地的红土镍矿买下来,利用我们在电力行业的经验,把当地的煤炭变成工业用电,再把红土镍矿冶炼成镍铁,这样至少就可以获得煤炭、发电和冶炼三块利润,再加上当地人力成本便宜,各种出口退税优惠,整个产业循环下来应该具有非常好的投资回报。”贾晓钰说。
但是,要抓住这个机会,投入的资金巨大,仅靠自己一家单打独斗,显然力不从心。
受到国内产业园区模式的启发,恒顺众昇决定建设海外工业园区,负责园区整体规划和水、电、路等的“四通一平”,并与当地政府各部门协调,负责入园企业设备进口、原矿供应和物流,以及园区的物业后勤服务;入园企业负责工程建设和运营、生产及销售。这样的海外工业园,打造出了“专业分工、合作分享、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专业分工”就是整个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都由专业的机构完成。例如,恒顺众昇负责园区整体规划开发和对外协调,各镍铁冶炼企业按照园区规划负责各自投资建设,委托有海外建设安装经验的团队负责电厂建设、安装等。目前园区总体上吸收了规划勘探设计单位、土建施工单位、工程建设单位、电力建设单位等10多家专业技术团队。“合作分享”,一是利益共享,也就是说各参与方通过合作都有钱赚,各自挣各自环节的钱;二是风险共担,每家企业都投资某一个环节,都要承担风险。“协同发展”就是区别以往的单打独斗。单个企业出去,既要处理前期选址征地,协调政商关系,政府审批手续,又要处理建设、原矿采购、电力供应、生产运营、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战线长、抗风险能力弱;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的中国企业之间抢资源、抢市场,使得地皮和资源等价格上涨,开发成本上升。但在恒顺众昇的工业园里,大家都是上下游合作关系,避免了在某个环节的竞争,实现了协同发展。
印尼工业园项目为恒顺众昇带来了快速发展。恒顺众昇2015年经营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3.51%和188.82%。据初步统计,工业园完全投产后,入园企业镍铁销售预计超过100亿元。按照恒顺众昇“建设一个园区,打造一片新城”的建设思路,未来工业园区内不仅有冶炼企业,还将有学校、医院、酒店等配套设施,届时,一座新兴城市将悄然拔地而起。
目前,恒顺众昇正在把海外工业园平台模式复制到南非、津巴布韦等国家,筹划建设循环能源工业园、有色工业园和农业工业园等园区,将带动更多的中国企业和产能“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