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8月12日),央行公布了7月份的社会融资数据,总体看低于市场预期。有几个数据值得关注:一是居民中长期贷款,也就是房贷占新增贷款的比重超过100%,独挑大梁;二是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减少了26亿元,这是近年来首次出现的现象;三是M2增速下降,M1创新高,“剪刀差”继续扩大。
稍加总结,就会发现这些数据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即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由于实体经济缺少明显的投资机会,企业拿到钱只是放在手里。再加上房地产市场热度未减,存款从居民部门向企业部门转移过程中会导致阶段性的活期存款增加,这就不难理解M1、M2增速“剪刀差”为何持续扩大。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团队在其报告中就指出,M1增速上升,显示出资金“堰塞湖”现象明显,资金淤积未流入实体经济,流动性陷阱问题加剧。
投资意愿不足,同样会使企业向银行借贷规模减小,甚至有企业为了减少持有货币的财务费用而主动归还银行贷款。
金融数据回落与此前公布的PMI、进口、投资、消费、工业增加值等数据也相互验证。7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降至8.1%,其中民间投资单月降速加快,而消费当月同比增速放缓至10.2%,外贸形势仍不容乐观。总体来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面对这种情况,期望央行施行宽松不太现实。在今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认为降准“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另外,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助长资金继续“脱实向虚”,推升资产价格泡沫。显然,这也不符合当前金融去杠杆和防风险的要求。
在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情况下,公共支出持续加码和相关改革不断推进,对稳增长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已经是优选项,这与7月份公布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公报中各国达成的成果也是一致的。即在强调结构性改革发挥关键作用的同时,强调财政战略对于促进实现共同的增长目标同样重要。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首先是继续保持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在补齐经济短板的同时,对相关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起到拉动作用;其次,继续减税降费,让企业切实感觉到税费压力的释放,这也有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第三,要通过审计等措施,切实让政策落地。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凸显的情况下,更要确保资金的投向和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