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8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高青县创新司法手段,“挽救”危困企业
破产,不是把企业一关了之
本报记者 李万祥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融资环境不够完善的背景下,企业经营困难、资不抵债的情况屡屡发生。据了解,自2007年新修订的企业破产法实施以来,山东省法院共受理破产案件1807件,审结2239件,依法化解债务870亿元,妥善安置职工57万余人,充分发挥了破产审判职能作用。

在山东省高青县这样的农业大县,也同样面临着多家企业因资金断链而破产的严峻挑战。《经济日报》记者日前在高青采访了解到,高青县采用企业重整的办法,最大限度地挽救危困企业,达到企业资产存续、保障员工权益、债权人合理受偿和地方产业升级的良好局面。

多破产重整,少破产清算

五湖陶瓷公司和曼顿纺织公司是高青县较早因资不抵债而倒闭的企业。受互担互保贷款影响,周边企业也跟着遭殃,引发资金断链连锁反应,债权人权益受损,企业员工失业,严重影响了全县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按当时情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以司法手段对企业破产清算。至于偿还债务,保障员工权益,则有心无力。”高青县法院副院长于卫东说。

宣布一家企业破产固然容易,但要解决遗留的问题却并不简单。企业破产不仅涉及债权债务人和职工权益,还关系到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向。“通过研究国内通行的处理方法和法律法规,我们提出按照《企业破产法》要求,采取企业重整的办法解决问题。”高青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重整不同于破产清算,不是让企业‘一死了之’,而是制定一套债权人公平受偿的机制,让破产企业的生产功能和社会功能再生,从而最大程度保全破产企业的经济与社会价值。”于卫东告诉记者,这样既能解决破产清算时间长、成本高,债权人实际分配甚少的弊端,又能避免破产企业及其经营事业被清算,企业财产权利大幅贬值的损失,还能化解企业职工失业,供应商、销售商、连环担保企业连锁破产的危机,稳定地方经济秩序。

按照这一思路,高青县依法对五湖陶瓷公司和曼顿纺织公司展开处理:通过资产评估变卖,补偿债权人合法权益;借助社会服务和市场,帮助员工解决就业;企业资产合法清理,破产退市或再生。

在五湖陶瓷工作了5年多的曹新花就曾因担心下岗失业而焦虑不安。如今,她没“挪窝”就成了生产功能性陶瓷的吉森功能新型陶瓷公司的新职工。“虽然工厂和老板都换了,但我们并没失业,还干与原来差不多一样的活,工资还比以前挣得多。”曹新花说。

高青县形成共识,当前造成企业破产的因素很多,处理起来更要综合考量。只有破产企业、债权人、职工、地方政府相互支持,共同担当,才能将损失减至最低。

重整不是保留形式,而是存续事业

“企业就像一个人,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也有解决病症的具体办法。”在高青县政府相关负责人看来,无论怎样,都要本着最大限度地挽救企业生命、保全企业资产和维护各方利益这个目的。

要做到这点,必须结合实际,在法律规范和人文关怀中寻求最佳出路。2013年,纺织龙头企业钜创公司的破产重整,让高青县对这个问题理解得更加深刻。

钜创公司是在高青县的一家港商独资企业,生产销售高档花式弹力牛仔布。2013年,因严重资不抵债而停产,公司负责人携款外逃,工厂员工多次集体上访,县政府大门一度被堵。经过评估审计发现,钜创公司可变现财产2.9亿元,不足以清偿其抵押债权3.8亿元,更不足以支付普通债权1.5亿元和职工债权2500万元。若对其有形、无形资产分解变卖,企业的社会价值将丧失殆尽,职工面临失业,对地方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危害甚大。

据了解,存续型重整是常用的一种重整模式,通过债务减免、延期清偿、改善管理等方式来存续原企业的法人资格,帮助企业再生。但这一模式在解决钜创公司问题上却遇到三重障碍:一是严重资不抵债,战略投资人不愿购买企业股权,参与重整;二是企业负责人逃逸,无法参与改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诸多隐性债务尚未偿还,若保留原法人资格,未来债务风险更多。

经过多方探讨,高青县找到“出售式重整”这一解决思路。这种方式不以维持企业形式上的存续为目的,而是通过保护企业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挽救其经营事业,使债权人得到更多清偿。

2013年10月,高青县与山东如意集团达成初步意向,又经过21轮协商谈判,于2014年4月正式签署协议,组建高青如意公司,全面承接钜创的职工和债务,并溢价收购公司的未抵押财产,清偿债权人债务,对原公司破产清算。

“前几年,如意纺织有意扩大生产,苦于找不到土地。如意重整钜创,钜创公司的土地、厂房、人力全是现成的,稍一整治就能开工运营。企业重整让我们双方实现了双赢。”如意纺织公司驻高青负责人刘豹林说,目前,钜创计划已经进入执行阶段,不但保全了各债权银行贷款,避免金融风险扩散,还有效盘活了公司资产。原企业员工与新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主体车间恢复生产,现在规划建设国内一流的服装产业园,预期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从而带动高青纺织服装产业全面升级。

变被动为主动,防控金融风险

“当前情势下,要想为企业提供一个稳定、宽松的金融环境,难度很大,这也是很多地方企业资金断链的主要原因。”高青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其出现问题被动处理,不如主动出击,将危机化解在萌芽中。

2014年9月,高青县探索实施重点企业主办行制度,选出23家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生产经营稳健的骨干企业,分别与其贷款银行组建银企俱乐部。其中,主贷款行负责协调融资,其他银行参与配合,形成企业、银行彼此监督制衡、抱团取暖的发展态势。据介绍,这些企业基本涵盖了高青的支柱产业,存量贷款占全县企业贷款总量的80%以上,稳住他们就等于稳住高青企业的资金安全。2014年,高青县成功化解风险贷款8亿元,新增贷款14.2亿元,与齐商银行、工商银行等5家市级银行签订战略协议,授信金额达60亿元。此外,高青县还计划注资1亿元,组建融资性担保公司,从而获得8倍至10倍的信用担保额度,以减轻银行信贷风险,并鼓励企业自主组建“担保池”,池内企业缴纳15%至20%的保证金,承担有限担保责任。

加强部门联动,强化金融监管,这也是高青县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参与了如意重整钜创全过程的高青县中小企业局副局长薛守华说:“企业重整是项系统工程,金融生态作为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高度关联的今天,需要各方之间建立一个高效的沟通互信机制。只有政银企精诚合作,全力维护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