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8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霍岱珊20年坚守——
做淮河环保的一双“眼睛”
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赵素平
图为霍岱珊(左二)在船上观测淮河水质。 王向灵摄

他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因揭开淮河治污“达标”的真相而成为全国闻名的“淮河卫士”;他被授予“中国十大法制人物”“改革开放三十年环保人物”“中国社会创新奖”等荣誉称号。

他说:“还淮河一碧清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我身后还有几千万老百姓”。他是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村民霍岱珊。

作为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颍河曾经给霍岱珊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沙颍河河水清可宴茶。船民娶亲的民俗风情也让他迷醉,红衣新娘和碧水白帆,深烙在他儿时的记忆中,这是他守护淮河家园的“初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部队转业回来工作的霍岱珊发现,沙颍河河面上经常漂着大片死鱼,离河很远就能闻到一股臭味。从1994年开始,为了治理淮河水系污染,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投入了大量资金。但1998年初,当霍岱珊来到沙颍河时,河边照旧有很多死鱼。这让霍岱珊颇为意外,目睹的事实,使他对“水质达标”产生了怀疑。

为了寻找真相,霍岱珊放弃了槐店镇政府的工作,独自走过淮河沿线20多个县市,自淮河源头到淮河尽头,行程4000多公里。他自费拍摄了15000多幅有关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作品,《花朵拒绝污染》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他被有关部门赞为“淮河环保的一双眼睛”。

20多年来,霍岱珊为加快淮河水污染治理,反映百姓诉求而奋力鼓呼。他第一个向全国揭露了“淮河十年治污一场梦”的真相和淮河水污染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生态灾难。2003年10月,他创办了淮河流域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目前已有1000多名环保志愿者。他还创办了“淮河水系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推动实施了“拯救淮河希望工程”。受他影响,他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也成为他手下没有报酬的“民间环保者”。

2003年起,霍岱珊精选自己拍摄的淮河生态图片120多幅,制作成105块展览板,以“淮河家园的呼唤”为主题,先后在北京、河南、安徽等地进行了70多场(次)展出。同时举办“淮河——2亿人的生命之河”演讲,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15家淮河沿岸污染企业相继关闭,拯救淮河希望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近几年,霍岱珊又致力于淮河沿淮村庄的“清洁饮水计划”。由于长期以来为治理污染四处奔走,他和他的团队赢得了公众的信任。郑州一家企业投资数万元为沙颍河沿岸的村庄修建了生物净水装置,企业负责人郑重地说:“我们信得过‘淮河卫士’这块牌子,愿意通过他们为环保做点事。”

近年来,淮河水质有所好转,上游那些大型排污口已消失不见。在水质变化的过程中,民间公益力量的参与不可或缺。2008年以来,从淮河源头到洪泽湖,“淮河卫士”建立了8个工作站,“淮河排污口公众监控网络”初具规模。

更值得欣慰的是,霍岱珊的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他们获得了“环保直通车”的信息上传渠道。“我们的监控网络一直在工作,遇到污染事件,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直接向环保部报告。”霍岱珊告诉记者。

“以我们的‘清洁饮水’计划为例,由于资源有限,现在已经建好的生物净水装置只有30多座。如果政府能出面扶持,社会效益肯定远远超过现在。在这样的合作中,民间环保组织可以得到更多来自政府的支持。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发挥出更大的能量,这是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霍岱珊道出了他目前的努力方向。

去年9月,让霍岱珊感到万分激动的是:沙颍河城区段治理工程项目开工建设。“沙颍河城区段治理工程项目建成后,沙颍河两岸将形成独具周口特色的生态长廊、文化长廊、风景长廊和财富长廊,将为数以万计的群众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和绿色会客厅。”霍岱珊兴奋地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淮河卫士”霍岱珊今年已63岁,但他守卫淮河的意志更加坚定。隔三差五,他就要到淮河岸边走走看看,他告诉两个儿子:“有一天我跑不动了,你们要接过爸爸的相机!咱霍家不求所取,只求还乡亲们一碧清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