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7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鏖战先心病
本报记者 姜天骄 通讯员 李小平

川北大巴山区,酷暑难耐。原成都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先心病筛查小分队一行5人,背着沉重的医疗器械,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行进着。这已经是他们7年中第53次巡诊了,为拯救更多被先天性心脏病吞噬的生命,他们一直在路上。

勇担责任

8年前,当12岁藏族男孩根呷的父母凑够医药费,带着身材瘦弱、呼吸急促的儿子来到医院求救时,却被告知:“孩子已错过先心病手术时机。”儿子还活着,却被医学宣判了“死刑”。家属们的恸哭犹如一记重锤,深深地敲在了医务人员心上。

一组数据更让他们揪心:先心病在国内发病率高达8%,我国目前有200多万先心病患儿;在西部地区,海拔每增加1000米,发病率就增加1%;先心病患儿若得不到及时治疗,约50%会在3岁以内死亡。

面对先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现实,原成都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医务人员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和深深的忧思。随即,他们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以张近宝为核心的先心病治疗团队,并购置先进的专业医疗设备,将心血管外科的专业重点转向婴幼儿复杂先心病救治。不久,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当月仅收治3名先心病患儿。一边是贫困地区大量先心病患儿得不到救治;一边是科室坐拥先进设备、优秀团队却没有病源。他们知道,当务之急是建起筛查、治疗、救助无缝衔接通道。

“没有患儿就走出去找,手术缺钱就想办法筹。”他们一边组成巡诊小分队,深入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开展先心病筛查;一边与6家基金会合作,采取“基金助、医院免、科室帮、社会捐”的模式。“现在,为一名先心病患儿手术,个人最多承担20%的费用。对于特别贫困的家庭,我们还联合多家基金会共同救助,基本实现了患儿家庭‘零支付’。”医院领导说。

7年来,他们利用节假日先后行程20余万公里,为藏、彝、羌等28个民族群众进行先心病筛查,并为1500名患儿实施了手术,成功率达99.5%,累计减免医疗费5000多万元。

苏州男孩星星刚出生就被诊断为复杂紫绀型先心病,术后病情多次复发,父母3次将其遗弃又抱回。家人了解到原成都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的事迹后,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辗转千里前来求医。张近宝检查发现,孩子心脏主动脉和肺动脉长错位置,这是一种严重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一场与死神抢夺生命的战斗悄然打响,半个月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面色红润的星星出院了。

攻坚克难

为掌握心脏缝合技术,细若发丝的小鼠血管成了他们的试验田,嫩若豆腐的葡萄成了他们“磨刀”的主阵地。由于长年累月练习缝合打结,医生们的手指中部长出了厚厚“茧结”,以致一名年轻医生在相亲时,被误认为是一名建筑工人。

3公斤重的婴儿血容量不足300ml,而过去使用的婴儿管道及设备需要400ml液体量才能满足循环要求,管道容量装不满,怎么办?张近宝带着体外循环组的医生辗转国内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反复比对不同材质型号管道在婴幼儿手术中的最佳组合,最终将循环液体标准控制在300毫升以内。

“只要有利于先心病诊断救治,我们就要去试;只要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几率,我们就要去拼;只要有利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我们就要去闯。”张近宝说,生命之托不可辜负。

2010年,心外科医生们看到国外心脏杂交手术成功实施的案例后,当即萌生了搭建“杂交手术室”的念头,把内科介入方法引入外科手术,创建医学上的“南水北调”。

2015年3月,心脏病患者李某经全面诊断后,按照常规方法,需进行两次手术,但病人很可能熬不到第二次手术。无影灯下,介入组先从患者股动脉切入,进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手术组启动体外循环系统,实施中低温下主动脉瓣置换,经过5个小时合作,患者转危为安。

刚攻克了杂交手术技术难关,缩短病人术后复苏时间的难题又进入他们视野。心脏手术大多采用4℃的冷血停跳液,能够帮助心脏较好地进入停跳状态。但心脏复跳往往要等待数分钟,很可能造成身体机能损伤。经过近千次实验、上万组研究数据对比,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与患者体温相近,能够实施精准灌注的“温血停跳液”,实现了患儿术后心脏即刻复苏。

不受尘埃半点侵,全心全意为人民。原成都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不但医术高超,还在治疗中千方百计为贫困病患减少开支。多年来,他们坚持把“做适度检查、开透明处方、动阳光手术”作为医生基本底线,不让患者多花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