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7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世纪50年代
陈云把城乡交流作为大事来抓

简介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1905年6月13日生,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1995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

1949年10月,新中国从国民党政府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烂摊子。1950年年初,在经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之后,市场发生很大变化,全国贸易系统的统一管理得以恢复。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种窘境,那就是市场陷入停顿,商业资本不足,各地工商业者都叫喊货卖不出去,许多工厂不得不缩工或停产。此外,由于多年战争使得旧的商业网被打乱,再加上我们有的干部“重任务轻政策”,对市场情况缺乏调查研究,致使农副土特产大都积压在农民手中,出现谷贱伤农的困境,农民无力购买必需的工业品。

1950年5月8日,以七大城市为主的工商局长会议在北京开幕。在会上,陈云问几个省的工商局长情况怎么样,他们都说东西卖不出去。陈云又问:“农民是不是要买工业品?”这些局长回答:“买是要买,但是要首先把他们的猪鬃、茶叶、草帽辫、蚕丝都卖掉,他们有了钞票,就可以买工业品。”陈云还问中小城市工商业者要上海的什么东西,他们说:“只要我们的土货能运出去什么货都要。”在这种情况下,陈云及中财委就想到解决问题的两条办法,陈云形象地将其喻为“发了两路‘救兵’”,一为加工订货,一为收购土产,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收购土产。

七大城市工商局长会议后,面向农村广泛开展城乡物资交流成为工商业调整过程中的主流方向,大规模的城乡物资交流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中共中央、中财委以及各地制订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举措。面对当时的困境,陈云和中财委从容地表示:“不要紧,有办法的,有文章可做。”当年由于全国把发展城乡物资交流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新中国的经济形势很快就实现了好转,有人说,大城市中的“霓虹灯都亮了”。1950年12月,陈云在政务院第62次政务会议上,将经济好转的主要原因归结为:“除调整工商业外,是由于贸易公司收买农民的粮食、棉花、出口物资和土产,以百分之九十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带动了百分之十的工业经济转动起来。”

有鉴于此,陈云认为:“城乡交流是一件大事,必须要动员全党的力量去做。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就是为人民服务,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

(史料来源:1995年5月人民出版社《陈云文选》第二卷,2012年第6期《党的文献》王为衡/文)(金平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