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在援疆工作的3年中没有英雄壮举,但决不能碌碌无为。”5年前,深圳援疆干部姚文开初到喀什时,许下了这样的誓言。3年后,他策划制定出喀什经济开发区完整的“1+11”招商引资政策,推动喀什特区实现进驻企业从零到300多家、税收从零到2.2亿元的巨变。
“当时,我对经济工作比较感兴趣,也想换个环境积累经验、开阔视野。”近日,已结束援疆工作、在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挂职局长助理的姚文开,回忆起援疆往事时,对《经济日报》记者说,当时他主动报名参加了中组部第七批援疆干部增补人员选派,任喀什经济开发区发展改革和经济促进局局长、深喀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承担发改、经信、商务等6项工作职责。
出台政策招商
“初到喀什时,喀什经济开发区刚批下来,还是一张白纸。”姚文开称,画好这张白纸需要进行缜密的构想。首先,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边规划、边出台政策、边招商,做好企业的落地服务。到任后,姚文开将制定喀什特区的政策作为头等大事。考虑到当时发展改革和经济促进局只有3个人,力量单薄,姚文开把政策的制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梳理国家重点政策,便于理解和宣传,帮助企业快速查阅;第二阶段,用足用好自治区赋予喀什特区的权限和政策,快速吸引企业落地;第三阶段则根据国家、自治区相关政策,并结合喀什特区的实际,形成开发区“1+11”政策。
“当时,我们抓住国家文件赋予喀什特区先行先试的政策,积极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作用,突出对主导产业的支持。同时以管用实效为原则,反复征求工商、税务等落实部门的意见,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姚文开介绍说,以此为思路,经过数十稿的修订和反复讨论,2012年10月21日,喀什特区的总体政策框架出台,紧接着又出台了11个专项配套政策,形成了喀什特区“1+11”政策组合。
“1+11”政策对喀什特区的招商引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姚文开称:“截至2014年3月底,入驻喀什特区的企业达224家,投资总额达316亿元,完成投资26亿元,实现税收约3.1亿元,好政策为喀什特区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立足项目服务,姚文开还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3年间,累计完成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共计92个,投资总额约227亿元;完成投资53亿元,完成厂房楼宇建设共计70万平方米,完成园区道路建设56公里。
大胆改 放心试
对喀什的跨越式发展,姚文开的理解是“早、短、快、前”,即经济发展启动早、产业培育集聚周期短、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快、发展思路超前。为实现这个目标,姚文开科学安排产业发展顺序,力争形成龙头带动效应,以点带面加快发展。“我的想法是先易后难、先虚后实、先低后高,以流动经济带动实体经济,以实体经济烘托智力经济。”姚文开告诉记者,具体来说,就是以金融商贸业为起点,全面带动仓储物流和加工业的发展,择机发展生物医疗、高新技术产业和研发创意产业。
“大胆改、放心试”是姚文开推动系列业务创新和改革的两大关键词。在他的努力下,一系列创新举措接连推出,令姚文开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虚拟注册制的推出。
姚文开初到喀什特区时,整个特区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无法为落户企业提供确切的注册地址。为实现建设与招商同步进行,经过与工商部门多次沟通协商,姚文开在特区内率先实施虚拟工商注册,即特区根据企业的类型,按照特区总体规划的功能划分,为落户企业提供在特区的大致位置注册地址证明,而企业的实际经营地址暂时可在特区辖区外。
“虚拟注册制的推进实施,实现了特区边建设、边招商、边运作的模式。在喀什特区还没有任何生产、办公楼宇的情况下,提前两年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姚文开告诉记者,前期引进的16家股权(创业)投资企业和70多家商贸企业在2013年即为特区创造了1.68亿元的税收,是喀什特区成立以来的第一笔财政收入,占喀什市年税收收入的25%。
姚文开推出的改革举措还有很多。喀什距离乌鲁木齐1500公里,一个进出口企业从申请到领取进出口许可证至少要跑两次乌鲁木齐。为方便企业办事,他积极推进进出口许可证合法改革,并在2013年3月在喀什特区设立延伸打印终端,实现了远程业务办理。
据姚文开回忆,喀什特区的招商引资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为有效推进招商,他们筹划组建了喀什特区招商服务中心,并由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成立“园城组”,推动深圳产业园深圳城招商建设,姚文开是“园城组”成员之一。为统筹特区和喀什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当地提出以喀什特区为主力,将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喀什市招商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的招商体制。为推动招商,姚文开先后多次带队到深圳、乌鲁木齐、上海举办股权投资专题推介会和各种展会,还举办了第一届科技大会、第一次科技创新大赛,实现了南疆第一个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落地。
克服水土不服
在遥远的他乡,不仅要承受思乡之苦,还会碰到生活工作上的各种困惑。新鲜期过后不久,工作生活上的不协调性以及“水土不服”现象开始出现。
姚文开刚到喀什时,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车辆较紧张,只保障正常上下班的集中接送。但他在喀什特区经常需要加班,很多时候只能自己打车回宿舍。而当时喀什的出租车很少,有时只能在冰天雪地中乘坐摩托车。回到宿舍时,他常常手脚僵硬、面部刺痛、睫毛和头发上凝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有时回宿舍太晚,甚至连口剩饭都没有。让姚文开最难以释怀的,是在异乡听闻家中的变故却无能为力。援疆3年里,他的母亲、妻弟和大嫂先后离世,他却因远在喀什未能与他们见上最后一面。
“在喀什,工作强度很大。”姚文开表示,在喀什的工作强度远远高于在深圳原单位的强度。在喀什流行这样一句话,“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五加二,白加黑,还要加上夜总会(晚上总是要开会)”。
“起初确实有点不习惯,后来慢慢就适应了。一是喀什本地的干部都习惯这种工作模式,我们援疆的干部也应该具有这种精神;二是我独自在喀什,晚上和周末没其他安排,不仅很快适应了这种工作模式,有时还乐在其中。”姚文开告诉记者,“晚上要是没会议,我就在宿舍起草报告,或记录自己在喀什的点点滴滴。不到一年时间,我宿舍书桌前新装修的木地板竟然被座椅磨破了一大块”。按照当时规定,援疆干部春节可休假45天,但在特区挂职的干部,每年春节都休不到25天。挂职期间的3个春节,姚文开比规定的假期少休60天,相当于在喀什多干两个月。
对姚文开来说,最大的挑战在工作上。由于当时喀什经济开发区还没有正式揭牌,很多工作都没有理出头绪,工作推进困难重重。
“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观点、思路和工作方式逐渐得到当地干部的认可,我也和很多当地的同志成为好朋友。”姚文开6次被邀请到喀什地委党校、喀什市委党校讲课,与喀什的干部交流喀什特区的发展思路、分析未来发展前景。姚文开将此总结为“以时间换取空间,以成绩换取认可”。
姚文开初到喀什许下的誓言没有落空。3年后,他参与开创的援疆项目处处绽放出成果之花,他推动的改革创新举措也彰显成效,他火热的援疆情怀也在影响着喀什的干部和群众。2014年,姚文开作为喀什市、喀什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级党委政府优秀援疆干部和喀什市荣誉市民返回深圳。
回到深圳的姚文开仍在关注着喀什发展,“支持喀什的工作还在继续,将来也不会停止”。正如他曾经说过的另一句话:“在喀什我在前方,回到深圳我在后方,无论前方后方,喀什总是我牵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