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6年7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遵义:红色基因助推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本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仲夏的贵州遵义,万木葱茏。

6月21日,在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的遵义会议会址,不时有游客在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匾额前合影留念。

在修葺一新的遵义会议陈列馆内,不少游客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边看边想。在反映长征历程的大型浮雕前,在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前,在一件件珍贵的革命遗物前,在一篇篇泛黄的革命文献前,人们驻足沉思。

已经担任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10年的陈松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自2008年免费向公众开放以来,每年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的人数不断上升;2015年,遵义会议纪念馆共接待海内外观众401.68万人次。

来自贵阳的王先生曾多次参观遵义会议会址,他说:“每次参观遵义会议会址都是一次党性教育,每次回顾我们党成长壮大的艰辛历程,都能给自己的思想除尘,给精神补钙。”

沿着木质楼梯,登上那栋熟悉的二层小楼,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18张藤木椅子安静地围着一张赭色长桌,仿佛那场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重要会议刚刚结束。

红军长征途中,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经过激烈争论,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此后,中国工农红军展开机动灵活的运动战,先后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在黔北大地播下了革命火种。

如今,当年留下的红色基因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推动该市建设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强大动力。

“对于遵义而言,传承好红色文化是使命责任,坚定不移地推动绿色发展是战略选择。”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王晓光告诉记者。

作为红色圣地,遵义始终把传承红色文化作为使命担当,把红色文化全面融入干部教育培训、决战脱贫攻坚、发展文化旅游等工作中,既坚定了人民团结奋斗奔小康的信心决心,又激发了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为科学发展、同步小康提供了不竭动力。

近年来,遵义斥资20多亿元,开发13个红色旅游项目,打造了“四区一城三镇两村”红色旅游精品景区(点),同时保护开发了遵义会议纪念馆、红花岗红军烈士陵园、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地等一批红色资源,红色圣地的文化底色更加浓郁。

目前,遵义共有国家3A级标准以上红色旅游景区5个。红色旅游已经成为该市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遵义共接待游客6200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547亿元,分别增长20%以上,其中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194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7.7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期末的2.69倍、2.51倍。

传承红色文化,关键在教育、在学习。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遵义市在做好“三会一课”的基础上,集中组织开展“上一堂革命教育课、参观一批革命旧居旧址、在革命遗址前宣一次誓、过一次红色组织生活、写一篇感悟文章”的“五个一”体验活动,让党员干部感受红色精神,接受红色教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绿色发展是遵义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选择。

不要污染的GDP。因“四渡赤水”而闻名天下的赤水河,有“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和“英雄河”的美誉。为保护好这个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遵义市久久为功,深入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编制了《赤水河流域“四河四带”总体规划(2014—2020)》,划定了生态红线,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推进环境违法“零容忍”,取得了明显成效。

既在保护上给力,更在发展中减排。近年来,遵义市因地制宜推进绿色城镇带、特色产业带、美丽乡村带、文化旅游带建设,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子,增强了绿色遵义的自然底色。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2015年,遵义以茶酒为代表的特色轻工业实现产值970亿元,能源及材料产业产值达到700亿元。

新兴产业加速突破。近年来,遵义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智能终端制造、新能源汽车、服务外包呼叫中心、大健康新医药等产业,先后引进了以晴、甲骨文、中兴通讯等大数据及关联优强企业。2015年,遵义2000座席的呼叫中心建成投入商业运营,信息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在传承好红色文化,推动绿色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谱写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王晓光表示。

根据规划,遵义一方面将抢抓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奋力融入长江经济带,深化与重庆的战略合作,推动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共享、政府整合资源、企业转型升级平台建设“四个互联互通”。同时,也积极谋划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在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中,全力引进适合其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相关项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