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退化威胁着地球上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影响15亿人民的福祉。全球如何共同对抗土地荒漠化?7月8日下午,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治理——生态治理、生态服务、生态减贫”分论坛上,与会专家作了深入探讨。
“中国约有一半国土属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资源质量明显提升,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生态状况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仅“三北”工程造林保存面积就已达29.2万平方公里,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02%,在中国北方万里风沙线上,建起了一道乔灌草、多树种、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成为抵御风沙南侵的绿色长城。如果把这些树木折算成5公里宽的防护林带,可绕赤道1圈半。”中国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说。
张建龙表示,最近,中国国家林业局印发了《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力争到2020年,把中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65亿立方米以上,确保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基本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在修复生态中,工程和技术非常重要,但近300年来由西方引领的产业革命告诉我们:工程和技术虽然成就很辉煌,但造成的灾害和危机是巨大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提倡基于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解决方案。中国国家林业局也在积极倡导这类方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理事会主席章新胜说。
中国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正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案例之一。参加论坛的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局局长张炜表示,通过在黄土高原等重点水土流失区营造水保林和水源涵养林,目前黄土高原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治理,年入黄河泥沙减少了4亿吨左右。
“中国有句古话叫道法自然。”章新胜认为,大自然在对抗全球土地退化中是人类最重要的盟友。一项对全球生态修复潜力的研究表明,全球有20亿公顷被采伐或退化的土地有修复部分功能的可能性。修复森林和森林地貌是重塑生态健康的重要步骤之一。这是一项能够重塑森林生态功能、提升人类福祉的工作。
与会代表在讨论中就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开展生态修复达成了共识。“森林有国界,但是森林的生态效益无国界,是服务于全人类的。全人类应共同努力,共同维护我们的生态福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说。
“巴基斯坦大部分疆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30%的土地养活80%的人口。我们一直在开展植树造林工作,以进一步改善生态系统。生态修复需要所有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巴基斯坦气候变化部部长扎西德·哈密德说。他在会上透露,巴基斯坦气候变化部与中国合作,已经开始了“绿色巴基斯坦”项目,计划在未来5年中显著提高全国造林面积。
塔吉克斯坦林业部国际司司长萨法罗夫·拉莫伊尔表示,塔吉克斯坦有大量的贫穷人口,森林面积只占3%,荒漠化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为此,塔吉克斯坦制定了林业战略发展计划,并加入了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将借鉴中国经验,提高森林覆盖率。
章新胜表示,2011年9月,IUCN与世界各国提出了历史上最大的修复倡议《波恩挑战》,计划在2020年前修复全球1.5亿公顷的采伐退化林地,在2030年前修复3.5亿公顷。“虽然目标很宏大,但是我们有能力达成。目前全球已经修复了8600万公顷采伐退化林地,随着相关知识的进步,我们对完成《波恩挑战》目标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