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7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阳坚守两条底线:发展和生态
本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贵阳市花溪湿地公园一角。 (资料图片)

生态环境如今已是贵阳最响亮的品牌、最突出的优势、最核心的竞争力。数据显示,2015年,贵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0天,一年中好空气天数超过九成。

解析贵阳的生态样本,不难发现,以“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为方向,贵阳通过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新路。

创新生态机制 打出“金字招牌”

近年来,贵阳市着力生态机制、生态制度、生态治理、生态文化四大领域创新,为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

在生态机制上,贵阳市采取严格措施保护青山绿水,更加突出贵阳生态优势,采取组建“两湖一库”管理局、成立全国首家环保法庭和环保审判庭、设立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等措施进行专项治理,“两湖一库”水质目前稳定在二类、三类。

在生态制度上,制定了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此后,环境保护法庭从“两湖一库保卫战”打到“森林保卫战”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例环保组织针对国家机关形成的公益诉讼,第一个由检察机关作原告的民事案件;

在生态治理上,实施黄标车区域限行、燃煤锅炉刚性淘汰、餐饮油烟规范管理、工地扬尘视频监管、焚烧秸秆严厉处罚、河流治理“河长”责任、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营造林高标管理。

在生态文化上,打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参观示范点、建设市级示范公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系列创建、抓好生态环境管理的大数据运用。

因为生态,世人对贵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15年,贵阳成为“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在今年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将发布城市之美的“贵阳标准”。由此可见,生态正成为这座城市的“金字招牌”。

城乡统筹发展 建立宜居城市

今年是贵阳市公园重点建设期,贵阳市将完成249个公园建设,并全面开工建设28个示范性公园。城市公园的建设,是贵阳市建设宜居城市的缩影。近年来,贵阳以“疏老城、建新城”为总要求,全力塑造城市新形象:努力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合理性、严肃性,按功能分区推进城市组团式发展,呈现出“显山、露水、见林、透气”的城市特色;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契机,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和整治改造全面启动实施。

尽管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已有成效,但城市建设工作依旧没有松懈,“实施公园城市工程”成为贵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新目标——积极推进“千园之城”建设,新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山体公园、社区公园660个,到2020年,全市新增公园面积1.7万公顷,实现中心城区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

在城市化进程、居民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以“疏老城、建新城”为核心,坚持生态文明理念,贵阳正在将自身建设成为一座充满魅力的宜居城市。

对接自主创新 激发绿色活力

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指出,要想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实现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目标,在保护好青山绿水的前提下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做好创新驱动这篇大文章。

但是,贵阳的创新要素比较缺乏,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绿色发展”?2013年9月,贵阳“牵手”中关村,共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通过引入中关村的科技因子,来推动自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借助中关村的科技因子,贵阳插上大数据这对发展的翅膀,奋力冲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云霄”:加强理论创新与机制创新,启动大数据立法、标准建设工作,抢占大数据规则创新制高点,成立了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与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数据标准工作组全面合作,大数据标准实现“贵阳造”。

付出终有收获。贵阳以大数据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发展进入“爆发期”。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贵阳市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已超过900亿元。

2015年1月,国家林业局还批准贵阳为全国第二批林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市建设单位,主题为“生态云计算平台”。贵阳也成为贵州省唯一获批的示范城市,并拟用3年到5年时间,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空气环境、污染源、林业资源、湿地等数据库、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