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7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毕节生态与经济共赢
本报记者 吴秉泽 通讯员 史开云

30多年前,海雀村毫无生态可言,土地贫瘠;30多年后,海雀村森林覆盖率增加到70%以上。28年前,穿岩村“连个麻雀做窝的地方都找不到”,28年后,穿岩村森林覆盖率近70%。巨大的变化让这两个村成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海雀和穿岩,切合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成了毕节市生态建设主题试验的典范之一。

如何加强生态建设,并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毕节市的广大群众和干部一直在探索。1987年,原毕节地委书记禄文斌提出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地坎种树、搞坡改梯系带子;坡地种牧草、绿肥铺毯子;山下大办乡镇企业、庭院经济、多种经营抓票子;大田大坝改造中低产田土,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收谷子”的“五子登科”模式,与1988年成立的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主题高度契合,得到了全面推广。2015年,毕节市委书记陈志刚又提出了“新五子登科”理念,“山顶种植松杉柏戴帽子;山腰种植经济林木系带子、山下抓结构调整铺毯子、富余劳动力务工挣票子、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盖房子”,这种立体生态建设模式,实现了山、水、林、田、路、房的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

从“五子登科”到“新五子登科”,毕节市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战略思路,把“生态建设”作为核心工作之一,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这样的跨越显而易见,1988年至2015年,全市森林面积从601.8万亩增加到1935.0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增长到48.04%、森林蓄积量从872万立方米增加到2600万立方米。

生态好了,就有了发展的资本。如何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之中,毕节市作了有效的尝试。那就是把生态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进森林资源培育、特色经果林、林下经济、森林生态旅游、林木种苗与花卉、林产品加工等六大林业产业发展,统筹推进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围绕“生态美、百姓富”目标,同步实现生态改善和民生改善。通过整合林业、扶贫、畜牧、移民等相关项目,采取引资开发、合股经营、部门扶持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和林下经济,开发绿色食品,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出“核桃之乡”“樱桃之乡”“天麻之乡”“竹荪之乡”等品牌。

今年以来,毕节市完成营造林176.52万亩,其中完成特色经果林68.63万亩,发展林下经济共利用林地面积124.48万亩,实现产值33.13亿元,带动农户20余万户。除了特色经果林和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日益凸显。今年上半年,毕节市依托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市级森林公园及4个县级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累计接待游客556.08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达27.504亿元。

下一步,毕节市将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进一步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加大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发展,实现以短养长,带领群众发展林药、林菌、林菜、林粮、林草等林下种植业和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业,充分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种下一片林子,形成一片产业,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在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来,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