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7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点速览

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需协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两翼”之喻表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需要协同发展,将科学普及贯穿于国家创新体系之中,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当代科学普及更加重视公众的体验性参与,也积极回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开放要求。在科学普及中,“公众”包括各方面社会群体,除科研机构和部门外,政府和企业中的决策及管理者、媒体工作者、量大面广的创业者、作为科技最终用户的消费者等都在其中,任何一个群体的科学素质相对落后,都将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短板”。补齐“短板”,对于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这是深刻总结人类文明进步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进程得出的正确结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引领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哲学社会科学始终起到了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的作用,推动着伟大的实践,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深刻把握这一时代潮流和历史机遇,努力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契机。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键在创新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不仅抑制潜在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阻碍经济转型升级的实际进程,而且难以形成橄榄型的社会利益格局,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可以说,中等收入群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力量,没有中等收入群体的持续扩大,就难以形成支撑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在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同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劳动者报酬的保障机制。二是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加大再分配力度。三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四是尽快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五是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

(以上均为本报记者赵登华整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