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7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藏粮于技”关键在提质增效

农 兴

实现“藏粮于技”,要把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作为核心目标,相应的科技支持政策要聚焦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制约节本、增效、安全、提质和循环发展等问题,切实提升产业竞争力

麦收刚结束,又是一个丰收年。各地攻关田、试验田测产的消息也不断传来,小麦单产的纪录不断被刷新。面对单产纪录,有人觉得,这只是小范围的高产攻关,实际价值不大。笔者认为,高产攻关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新时期农业科技不能满足于产量提升,今后重心要从过于追求产量转向更注重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应当看到,试验攻关的专家产量与农民田间的实际收成存在较大差异是正常现象。专家产量是品种在良法、良田等最优配套前提下实现的最大产量,也反映了在大田条件下能够达到的现实产量潜力,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粮食增产是个系统工程,从科研团队的试验田到农民的承包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良种、良法、良田、良人结合,需打通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大环节。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主要农作物农机化水平达63%,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43%。可以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成效显著,其中土地产出率显著提升,但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我国主要农作物单产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但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显得“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数据显示,我国水稻和小麦单产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玉米单产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7%。近年来,恰恰是棉花、大豆、糖料等劳动生产率低的品种进口量持续增加。

同时,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我国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一成,却使用了世界近四成的化肥;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农膜虽然提高了单产,却有一半残留在土壤中,造成“白色污染”。若继续增加农药、化肥、农膜等投入,农村环境将难以承受,农产品安全也难以保障。

以上两方面都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但我国农业科技总体布局仍不平衡,难以适应新要求。从农业科研投入来看,农业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控等涉及作物产量方面的科技力量较多,但高效种养、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等科技投入较少,后者恰恰是农业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关键;从科技成果转化来看,农业科研与推广两张皮,科技与产业发展脱节,中间缺少一体化的连接机制。不少科研人员的目标是完成课题、通过品种审定,不考虑品种能否适合推广。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科技的最初目标都是追求产量,而后逐步走向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对我国来说,在粮食总产较低、主要解决温饱问题的历史阶段,“产量”指标最重要。近年来,“品质好、效益高”的指标越来越重要。农民关心的并不是理想状态下的试验最高收成,而是普通情况下的平均收成。他们希望自己采用新技术后,不仅产量高、口感好,还要省人工,更重要的是经济上要划算。

“藏粮于技”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方面。今后要把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作为核心目标,相应的科技支持政策要聚焦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着力解决制约节本、增效、安全、提质和循环发展等问题,切实提升产业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把科技研发、农技推广、农民培训连接起来,才能使得实验室里的产量更顺利地变成农民的产量,从小规模示范田的看似“不经济”过渡到大田生产的可能“更经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