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体系门类齐全、独立完整,规模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一,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核电等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但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仍大而不强,在过去长期粗放发展后,资源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严重、区域结构趋同、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同时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逐年攀升的情况下,我国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质量与品牌意识不足、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短缺、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也都亟待解决。为此,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要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战略,工业企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发展智能制造。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已推行多年,信息技术市场普及率迅速扩大,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具有先发优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正是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发展智能制造,要以试点示范引领,逐步推广,进而搭建起智能制造体系,迅速提升制造业整体自动化和数字化程度。其中,可以工业机器人为抓手,提升工业制造的柔性化和自动化水平,以及制造装备的智能化和产品的智能化水平。
突出自主创新。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仅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更要加强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要解决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能力薄弱的问题,增强重大装备和工程承包的总体能力;要加快改变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缺失的状况,认识到共性技术的基础性、关联性、周期长、难度大、见效慢的特点,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共性技术对创新驱动的引导和支撑作用;要认真对待学科发展和产业发展衔接较弱的问题,关注交叉学科和产业技术的发展态势,将交叉学科的新技术、新创造引入新产品、新装备、新系统,形成集成创新的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本比较优势,面对劳动力整体素质和劳动效率水平较低的现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突出制造、管理以及服务等环节的实用性,形成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要建立健全激励人才创新的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以智力资本入股或参与分配,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配套措施,为人才提供发挥潜力的平台和空间。
实施品牌战略。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充分认识到品牌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进而深入了解市场、确立核心竞争力,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同时,要苦练内功,健全和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质量责任意识和制度,实现质量为先。此外,还要加强品牌经营的力度和广度,利用信息网络,形成有效的组合营销体系,建立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伙伴,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制造业经营管理水平。
(作者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指数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