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井冈山:迈出脱贫攻坚铿锵步伐
本报记者 赖永峰 刘 兴

上个世纪20年代末,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危难之际,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今天,在决胜同步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在党中央、国务院深切关怀下,井冈山人民凝心聚力,迈出了脱贫攻坚的坚实步伐。时值建党95周年之际,《经济日报》记者重访革命圣地井冈山,感受老区发生的巨大变化。

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从火车站到井冈山大多是山路。车开了10来分钟之后路开始盘旋,随着高度的上升,路边的景色也在车窗外拉开了层次,近山翠、远山绿,深浅相迭,浓淡交错,一片碧海茫茫的风光,让人如痴如醉。40分钟后,茨坪镇到了,这里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所在地,也是游客来到井冈山的必到之处。

怀着崇敬的心情,记者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烈士陵园于1987年10月建成,占地400亩,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听着解说员的讲解,看着嵌刻在纪念堂大厅四周墙上一排排烈士英名录,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在井冈山艰苦卓绝的斗争时期,有4.8万红军战士英勇牺牲,有3万多革命烈士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带队前来开展革命传统主题教育活动的广东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干部陈健对记者说,来到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让他对井冈山精神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井冈山精神将成为我们成长成才的方向指引和信念支撑。”陈健说。

身着红军服,头戴八角帽,行走在茨坪镇,接受体验式教学的学员随处可见。走一趟红军路、吃一顿红军餐、听一堂传统课,已成为很多游客上井冈山来的“必修课”。近年来,井冈山坚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主打红、绿“两张牌”,做足红色培训、绿色休闲、会议度假三篇文章。2015年,井冈山接待游客1384.4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8.0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12%、21.35%。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崎岖的山路,盘旋地抬升着来井冈山参观的人们。翻过黄洋界,盘山路扭身向下,20公里外,便是茅坪乡。井冈山斗争时期,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一系列后勤机关都曾设在这里,为当时许多重要革命活动场所之一。现在还保存革命旧址20多处,主要有八角楼毛泽东旧居、湘赣边界党的“一大”旧址、中共井冈山前委和湘赣边界特委旧址、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旧址、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等。

茅坪村村委会主任谢明泉告诉记者,2013年,村里有76户贫困户,其中19户极贫户,多数住在深山中,户均年纯收入仅有两三千元。这两年,政府依托八角楼景区进行移民搬迁扶贫,形成了由农家乐、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销售摊位组成的休闲旅游服务区,随着旅游产业的做大,现在已有半数以上贫困户成功脱贫。

位于黄洋界脚下的神山村,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正忙着修葺房屋,兴办农家乐;抛荒的田地变成宝,各类农业技术人员来了一拨又一拨。茅坪乡神山村海拔800余米,是江西省“十二五”扶贫开发重点村,全村共有52户、231人,耕地分散且多是冷浆田,投入大产量低,抛荒多,村民年均纯收入只有3140元。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神山村对乡亲们说,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如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在这个小山村变为现实。“我们利用市里给的产业扶贫发展基金,在村里发展起了黄桃、茶叶产业,采用‘品牌+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让农民在各个环节都能受益,他们既能拿分红,又能在基地务工。”神山村村委会主任赖志成介绍说。今年64岁的左秀发是红军小号手左桂林烈士之孙。在政府帮助下,他参加了村里的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儿子从事竹林加工,年收入就达3万元以上。

“我们提出今年年底要率先脱贫,群众很有信心。”茅坪乡党委书记刘晓泉说,诞生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井冈山精神,强调“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只要党员干部扶贫工作作风扎实,措施得当,就能和当年的工农革命一样取得胜利。

目前,井冈山把全山1694户特困户和4715户一般贫困户细分成“红卡户”和“蓝卡户”,建档立卡,精准帮扶,根据各家各户不同的情况制定产业帮扶,力争每户贫困户加入一个合作社,发展一个以上农业增收项目,让贫困户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宜果则果、宜经营则经营,因地制宜,找准致富的新路子。

“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工程作为井冈山最核心、最艰巨的任务,集中力量打好产业扶贫、安居扶贫、保障扶贫三大战役,确保2016年底贫困人口下降幅度达80%以上,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实现在全省率先‘摘帽’,在全国作示范、带好头。”吉安市委书记王萍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