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下凹式绿地可过滤雨水、渗水井可引流雨水入湖灌溉树木、三湖联动实现雨水自然大循环……青岛市市南区率先在八大关风景区临淮关路的改造中,引用“海绵城市”元素,将渗、滞、蓄、净、用、排理念充分融入到道路的建设中,打造出青岛首条“海绵路”。
“这是下凹式绿地,整个临淮关路上一共有6处,大约每隔50米有一个,可以对杂质、树叶、泥土、油污等起到有效的过滤作用。”青岛翔远市政设计院二所所长唐小亮向记者介绍。另外,工程还设置了多处渗水井。雨天的积水可通过明渠直接排到渗水井中,再通过渗水井四周的空隙渗入地下。
“蓄”“净”“用”在工程中主要体现在雨水通过净化收集入湖,湖水的再利用。当雨水过大时,可引流到路旁的湖中。湖底清淤后铺设块石,然后在湖内种植睡莲等水生植物,并放养观赏鱼,起到净化的作用。考虑到湖泊内水量过大的情况,施工队还建设了阶梯式引流渠道,水流可以从高位湖流入低位湖内,最终净化完毕的水可通过泄水管道进入大海。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大的自然水循环系统。
文/本报记者 刘 成 通讯员 刘春梅 摄影/刘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