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即墨市大信镇华盛太阳能农庄,忙完农活,61岁的孙允堂蹲在他的蔬菜大棚外晒太阳,门口挂了一个牌子——“孙大爷的菜园”。他告诉记者,“这两天我又承包了三个大棚,准备大干一番”。
普通的蔬菜大棚通常是单面朝南的,孙允堂身后的光伏阴阳大棚却有两面,以大棚北墙为间隔。大棚阳面,薄荷长势正好,除了薄荷,还有十几种蔬菜,阴面一侧,铁架子上一排排香菇长势喜人。
“孙大爷的菜园”占地2亩,棚顶上覆盖着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发电板产生的电力除了用于大棚日常的照明、温控和灌溉,剩余电量直接进入国家电网。
孙大爷给记者算了笔账:阴面棚有8000多个食用菌棒,一年产量约4.8万斤,每斤收购价2元,总产值9.6万元,去掉菌包、人工和管理成本,纯利约5万元。再加上阳面棚的有机蔬菜,一个阴阳棚年纯收入达8万余元。
6年前,孙大爷还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道农民,辛苦一年仅有四千元左右收入。6年间,他的身份发生了两次转变,年收入翻了4番多。
2010年,孙大爷将自己的3.6亩土地流转给昌盛日电后,也给该公司的华盛太阳能农庄打起了工,成为一名农业工人,负责光伏大棚内蔬菜的日常管理。熟悉了大棚的日常运作,孙大爷有了自己承包大棚的想法。这个时候,昌盛日电正筹建创业孵化器,为入驻的创业者提供多项服务,当他提出自己也想创业时,得到了公司的大力支持。
去年孙大爷承包了3个光伏大棚,从农业工人成为一名农业创客,还雇了周边村庄的8个村民。孙大爷根据公司订单种植生产各种农产品,承担田间作业、生产用工管理和费用管控等责任,由公司统一管控种子、肥料和用药,提供种植技术和管理指导,并且公司按照略高于市场均价的方式回购孙大爷的蔬菜。
“别小看这大棚,这一个棚能产生四份收益。”华盛孵化器创业导师王海玉分析,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进入太阳能农庄打工,这样就有了土地流转租金、打工的工资性收入、蔬菜销售的经营性收入,以及太阳能光伏板发电收入这四份收入。
“这种光伏阴阳大棚棚顶发电、棚内发展现代有机农业的方式,不仅提高了传统日光温室的土地利用率,还解决了传统发电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王海玉介绍,在阴阳大棚中,菌棒释放二氧化碳,而蔬菜恰好需要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和形成的湿度又反过来满足了菌类生长的需要,菌棒打碎后可以埋进地里,成为蔬菜的有机肥料,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封闭的循环链,经济效益约比同等面积普通大棚增加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