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正在对9个督查组、4家第三方评估和专题调研单位提交的督查报告、评估报告和问题清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逐条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在国新办6月7日举办的新闻吹风会上,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专项督查组一组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说。
从5月20日起,国务院派出9个督查组赴18个省区市开展为期10天的实地督查。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经国务院批准又派出了6个督查组,对除西藏之外的12个省份进行督查。目前,督查已经全部结束。
隐形门槛依然存在
“总体看,民间投资增速回落既有老矛盾,又有新问题,既有市场需求变化和投资空间压缩带来的影响,又有政策落实和机制体制原因,还有企业自身发展的因素。”张勇说。
结合各督查组的反馈,导致民间投资增速回落的4大因素已基本清晰:一是市场需求不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民间投资信心不足;二是部分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善、落实不到位,隐形门槛、身份歧视仍然存在;三是一些地方政府管理服务存在缺失疏漏、监管不力等问题,影响了民间投资积极性;四是民企资金、人力、水电气等各种成本居高不下,民间投资意愿不足。
在梳理存在问题的同时,各地在促进民间投资方面也探索出大量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例如,在加强对民间投资引导扶持方面,有的地方成立了省委常委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问题;在放宽市场准入方面,有些地方已经将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对民资大幅开放。
融资渠道亟待拓宽
民企负担较重是制约民间投资的重要因素,其中税费负担又是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之一。
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专项督查组四组组长、财政部副部长刘昆表示,中央采取了营改增、清理规范收费基金、鼓励科技创新投资等多项举措降低企业税费,这些都是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举措。“之所以企业的获得感不强,客观上看是因为企业目前的经营环境确实比往年差一些,在利润没有以前那么高的情况下,税费减少了也还是觉得负担比较重”。
刘昆表示,今后将继续清理行政性收费,推动税收政策落地,调整部分可达性不高的优惠政策。企业也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营改增带来的变化。他透露,目前财政部正会同住建部、人社部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清查、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管理等,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民企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张勇指出,一方面是银行经营风险的控制问题,一方面是民企缺乏抵押、担保能力的问题,“福建、江西等地政府对此做了大量工作,拿出预算内资金,组建应急周转基金,帮助企业通过连连贷、续贷通等,解决融资难题”。他表示,下一步,应给企业提供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包括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使企业融资多元化、多渠道。
政策措施仍需统筹
近年来,中央财政会同相关方面大力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改革,对促进民间投资起到了明显作用。
“虽然PPP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认同度较高,但督查中还是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刘昆举例道,由于PPP方面的立法缺位,许多部门都出台了政策措施,但统筹不够,各地在执行中觉得部门之间的政策比较难以适应。此外,不少企业家反映,优质PPP项目资源基本上都被国企垄断了,民企要投入PPP项目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参与好项目比较困难;与此同时,个别地方政府合同意识较差,承诺不兑现等现象也时有出现。
针对上述实际,中央财政将加快推进PPP建设,加强政策协调和统筹。落实好PPP财政支持政策,使PPP基金、财政奖补等政策落到实处。与此同时,还要提升政府履约守信的意识,畅通民营企业参与的通道,使民间投资通过PPP方式真正有效进入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市场。
“目前,吉林省已建成的66座污水处理厂中,有三成是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运营,供热企业中的91.7%为民营企业。应该说,民营资本进入的领域正在不断变宽。”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专项督查组三组组长、工信部副部长冯飞同时指出,公共基础产品具有周期长、投资回报率相对稳定的特点,如何使得市场环境更加稳定、未来可预期,如何让企业的投资利益得到有效保证,是民营企业最关注的一些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民间投资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