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杭州桐庐:
垃圾分类变废为肥
本报记者 熊 丽

走进浙江杭州市江南镇环溪村,只见古树繁茂,天子源溪、青源溪绕村而过,石板桥上缠满绿藤,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初夏的烟雨,为这个有“最美乡村”之称的村庄平添了几分灵动。记者看到,村中道路异常干净,几乎看不到一点垃圾。

环溪村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后裔聚集地,村内有爱莲堂、尚志堂、安澜桥等多处古建筑,尽管自然条件和历史底蕴深厚,曾经的环溪村却以“脏乱差”而出名。用环溪村村委会主任周忠莲的话说,过去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溪沟就是垃圾污水的家”。近几年来,桐庐县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环境整治工程,让环溪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作为一个山区县,桐庐的农村人口占69%,面积占95%以上,农村成为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来源。2008年,桐庐县建立了“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城处置”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体系,如何进一步推动无害化向减量化、资源化转变,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破解的难题。为此,2012年起,桐庐县全面启动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行政村全覆盖工作。

农村垃圾分类的关键,首先在于作为源头的农民要会分类,能分好。为方便农民参与,桐庐县坚持“简便易行、大类粗分”原则,要求以户为单位,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堆肥与不可堆肥两类进行处置,可堆肥垃圾主要指厨余垃圾和农业生产垃圾,就近作资源化处置;不可堆肥垃圾按原模式运到县城作无害化焚烧处置。简单明了的分类方式,生动有效的宣传,让村民们快速掌握了“分类技能”,分类投放形成习惯。

5月26日,记者在环溪村看到,每家每户门前都配置了一蓝一黄两只分类垃圾桶,分别写着可堆肥与不可堆肥。“在我们桐庐话里,‘蓝’和‘烂’谐音,剩菜剩饭、菜叶果皮、畜禽内脏这些会烂的放进蓝桶里,塑料袋玻璃瓶等不会烂的就倒进黄桶里,连村里的老人都知道。”周忠莲说。环溪村里还有一块“红黑榜”,通过每月检查,对分类不彻底,庭院环境差的村民,进行黑榜批评。

收集上来的分类垃圾,在村子里就可以实现就近资源化处理。记者在环溪村资源化站点里看到,一台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设备正在运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肥料味道。“这台机器每天可以加料300公斤,在菌种的作用下,只需要4至7天,投进去的垃圾就可以出料。经过科学配比二次堆肥,差不多发酵一个月,就能变成好用的有机肥了。”桐庐县环保局生态科科长葛丹告诉记者,这套设备也是“桐庐特产”, 由中科院和县环保局共同研发,具备出肥快,肥力好等特点。每个村可以根据人口交通情况,因地制宜地自主选择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或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理工艺。到2014年7月,桐庐县已建设资源化站点145个,率先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

为提升垃圾有机肥附加值,2015年,桐庐还积极探索商业化运作模式,成立“桐庐县可堆肥垃圾、畜禽粪便有机肥生产中心”,并注册了“世外桃源”品牌,垃圾分类处置长效运行的内生动力初步形成。记者了解到,就在5月13日,这些农家土肥被正式摆上了联华超市、大润发超市的货架,并走进民宿、学校、社区和景点,每袋售价为6.6元。目前,“世外桃源”牌农家土肥的年产量达到2000吨。2015年,桐庐的垃圾焚烧量比2014年同期下降了20%左右,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如今的环溪村,房前屋后种满莲荷,“清莲环溪”成为品牌,绿水青山还催生了民宿经济,每天都有各地游客来这里参观住宿。“现在啊,我们是垃圾有人拉,污水有了家,垃圾分类效益大。室内现代化,室外四季开百花,家家户户美如画。沟溪清澈见底有鱼虾,村民可以在水里洗洗刷刷。”说起现在的美好生活,周忠莲的脸上笑开了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