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济转型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新机遇
本报记者 韩秉志

今年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情况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判断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一个核心指标就是签约率。教育部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1日,2016届毕业生签约率比去年同期略有上升。

“从4月份的监测数据来看,多数监测省份进入市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低于上年同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说。

“进入市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减少,说明大学生在人力资源市场的就业压力有所减轻。”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陈云博士说。

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调查报告也显示,虽然应届毕业生供给不断攀升,但大学生选择“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比例却呈现下降趋势,半数应届毕业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可以接受。

“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平稳中也有压力。”陈云指出,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65万人,为历年之最,再加上近年来每年二三十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需要继续求职,供给压力进一步加大。从结构看,适合部分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岗位相对不足,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用人需求下降,招聘单位数量和岗位数量减少,在市场需求整体趋弱和高校毕业生规模继续扩大的情况下,部分地区仍将面临就业岗位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艰巨的形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李长安指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即使在1999年高校扩招以前,大学生就业也并非容易的事。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直属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只有70%左右。因此,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从国际上看,我国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和二次就业率仍处于中上水平。比如印度的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不到50%,而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左右、二次就业率超过90%。有工作意愿的大学生基本在当年年底都能实现有工作可做。”李长安说。

“目前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很多情况并不是说找不到工作。一方面,从就业过程看,主要是工作搜寻时间长、整个择业过程难,这包括就业信息获得、择业成本、家庭期望、各种应聘与考试准备等因素,使得大学生在选择就业上需要花费更多心思和精力。另一方面,从就业结果看,找到一个合适的满意工作难,因为薪酬水平低于预期、工作地点和工作条件不满意、岗位职能与专业不对口等原因,一些大学生对自己找到的就业岗位不是很满意。”陈云说。

压力之下也有机遇。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总体上仍保持在合理的中高速区间,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活动领域不断拓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基础条件保障。

“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存在着大量稳定和提升现有岗位、创造新岗位的机会。”郑东亮说。

“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和企业招聘情况看,当前对毕业生需求较为旺盛的,主要还是转型升级启动早、力度大、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的地区和行业。”陈云指出,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优化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动力。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支撑。随着传统产业行业加速转型升级,包括部分经营较好的私营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对员工文化水平要求提高,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比如,广东湛江市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当地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经济综合竞争力,带动经济迈上新水平,以促进高学历人才实现更充分就业。

新兴产业发展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近年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服务、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制造和服务业发展迅速,提供了大量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从人力资源市场数据反映出来的情况看,这些行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用工都在增加。

“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大量涌现,平台经济和分享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新的就业资源和机会不断被开发,配置机制也更加灵活,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方式更加多元化,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也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了机遇。”陈云说。据有关部门统计,“十二五”期间,有100万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新经济领域。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信息化和交通物流等基础条件改善,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在吸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能力增强,拓展了大学生择业空间。得益于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贵州省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净流入地。

陈云判断,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结构改革加力深化,只要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不变,未来一个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仍将延续总体稳定的态势。但在当前就业形势更趋复杂的情况下,要多措并举,稳定实体经济增长,加强财税、金融、产业、投资等多项政策的协同配合,促进和保持就业岗位的持续供给,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在各级人社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的受益面不断扩大。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介绍,2015年所做的关于积极就业政策效果评估的结果显示,超过七成毕业生接受过某项或多项就业公共服务。

“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和服务体系。让毕业生在校和离校后都能接受职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信息服务、职业培训、实习见习、创业教育和创业服务等系列就业创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陈云表示,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和服务的针对性,突出重点帮扶对象,实现精准扶持。同时,要出台政策,进一步加大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中小微企业就业的力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