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开始,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七里河村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入实施土地流转政策,以合作社的经营形式,率先引进良种扶郎花,不到两年,村里的高效花卉大棚已由最初的8栋发展到24栋,拥有社员103户。2015年,全村花卉产业利润实现120万元。
初夏时节,记者在七里河村看到,花卉大棚中的扶郎花开得正美。村主任刘春告诉记者:“靠这些花,到今年末,全村贫困户就能全部脱贫。”
认定扶郎花
七里河村是贫困村,全村有贫困户232户685人,拥有耕地3700亩,全部种植玉米。2014年初,村党支部书记毕纯仁琢磨出一个理儿:贫困村之所以贫困,是因为村民们种植的普遍是低质低效的品种。贫困村要脱贫,必须调整种植品种。可是种啥能挣钱?谁都说不出个道道来。一日与人闲聊,听到种植扶郎花能挣钱。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毕书记立即启程考察,先到锦州和沈阳的花卉市场,再到昆明的花卉市场,又请教了业内人士,他发现了商机:扶郎花北方市场供少求多。他认定,扶郎花作为各种花束必备的辅助花,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市场需求量会逐年加大,生产会持续发展,组织扶郎花专业化生产是靠谱的产业扶贫脱贫高效益项目。
扶郎花又称非洲菊、太阳花,在温暖条件下能全年生产鲜切花,其栽培多采用日光温室大棚。
建温室大棚,钱从哪儿来?2014年7月,由杜明、李晓辉、董夏组成的省政府办公厅工作队入驻七里河村,开始了3年的扶贫工作。他们向上级扶贫部门争取到33万元扶贫资金,迅速建成了以种植扶郎花为主的80亩设施农业基地。在省政府办公厅驻村工作队的大力帮助下,村两委班子决定成立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股份制方式运作。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户入股,他们采取了“小股合大股,合力办大事”的办法。依据贫困户的能力,量身施策:能出资金的以资金入股合作社;能出土地的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没有资金有劳动力的到合作社打工;没资金又没劳动能力的,村委会统一组织以互助金入股合作社,折股量化给贫困户。
为带动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毕纯仁向亲属借钱,带头拿出60万元,刘春拿出10万元,在村干部和党员的带领下,初期共有30户农户以资金入股、有30户农户用土地流转入股、有42户农户以33万元互助金折股量化入股,共筹集资金200多万元。
当年见效益
2014年9月末,温室大棚第一期工程完成。流转土地103亩,建成温室大棚8栋,每棚2.5亩,种植扶郎花苗1.6万株,8个棚共种植12万株,年底实现收益40万元。良好的效益调动了贫困户入股的积极性,毕纯仁带头退出大部分股份给贫困户。到2015年5月,已有贫困户150户入股合作社。2015年7月末,温室大棚第二期工程完成,流转土地205亩,建大温室棚16栋,种植扶郎花苗27万株,到9月下旬鲜花已上市。每棚年纯收入平均在10万至12.5万元,每亩收入5万元左右。
不到一年,七里河村扶郎花生产已初具规模。24栋温室大棚,种植扶郎花达40万株,花色8种,年产鲜花1200万枝。七里河村不仅掌握了扶郎花的生产专业技术,还成功与国内优秀的专业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七里河村的扶郎花还被纳入中国农科院昆明扶郎花种苗基地推广项目。
生产中有强大的技术支撑,销售环节也有专业的经纪人牵线搭桥。来自吉林和黑龙江的首批订单就包揽了一期工程中的12万株鲜花的所有收成。
按照每亩地毛收入,扶郎花是种植玉米的数十倍之多。盛开的扶郎花,让家家户户都增收,人人脸上有笑容。
户户都增收
毕纯仁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脱贫账。
一是土地流转入股增收。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土地流转入股,每亩地1年收入1000元。有97户流转土地308亩入股,户均3.06亩,收入3000元以上,是种植玉米常年收入的2倍,实现了物化劳动增收。
二是股份分红增收。对于有一定资金的贫困户采取资金入股。2014年每股分红2500元;对于没有资金的贫困户采用互助金入股,量化给贫困户,2014年将33万元互助金折股给42户贫困户,每户分红1000元。2015年新增33万元互助金,折股给33户贫困户,每户分红1250元。两年共折股量化给75户贫困户,实现了资产性收益扶贫增收。
三是贫困户打工增收。合作社安排长期就业35人,其中有24名贫困户人员,月最低工资1200元,年收入14400元;安排贫困户临时用工30人,日薪60元,仅6个月,收入就超1万元以上,实现了活劳动增收。
四是合作社反补村集体。2014年底以来,合作社共给村集体反补14万元,村委会用这些资金扶持特殊贫困户5户,解决了30户低保边缘户生活困难,为全体贫困户每人缴纳新农合参合保险20元,资助了6户贫困家庭子女上学。
刘春告诉记者:“目前,七里河村正在筹划扶郎花第三期建设工程。计划再流转土地200亩,建20栋温室大棚,用县政府支持的新增扶贫互助金93万元,按每户1万元折股给93户贫困户,量化入股花卉合作社,让所有贫困户不承担风险,不付利息,只享受资产性收益。”
义县县委书记张智明说,七里河村的花卉大棚项目,由村里成立合作社,以土地、互助金形式入股,通过土地流转、安排就业、股份分红3种形式增收,既解决了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又为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拓宽了增收渠道。截至目前,义县绝大多数贫困村均已明确了产业脱贫方向。
除了帮助贫困村发展林果业、蔬菜大棚、养殖基地等传统产业外,当地还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
对于未来,刘春信心满满:“我们要打造一个辽西地区鲜切花生产基地。引进玫瑰、百合等更多的花卉品种,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合作社中。我们也将拥有自己的技术员、经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