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错,父母责
□ 曾 洁

成年人对规则的漠视,对子女的纵容,身体力行地造就了这些闯祸的熊孩子

博物馆里过“六一”,成为不少家庭送给孩子的节日礼物。然而当你在博物馆兴致勃勃地参观,刚想穿越进入宏大的历史场景,却突然与熊孩子狭路相逢。他们喧闹不止,追逐跑跳,甚至随地大小便,会不会让你避之不及?前不久,上海玻璃博物馆就遭遇了熊孩子,小朋友越过护栏,扯碎了艺术家历时27个月创作的玻璃展品,《天使的等待》瞬间折翼,一时成为热门话题。

在这起“折翼”事件中,博物馆工作者尤其对熊孩子的家长感到愤慨,当孩子跨越护栏用力撕扯展品的时候,旁边的家长非但没有阻止,居然还用手机给孩子拍照!“博物馆里熊孩子还是蛮多的,不过孩子只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如果成人做不到文明参观,或者对孩子的错误熟视无睹,我们如何去要求孩子?”

仔细想想,谁给予孩子在公共场所肆意妄为的权利?谁让孩子频繁闯祸而有恃无恐?值得反思的恐怕不仅仅是孩子。闯祸的熊孩子背后,往往至少站着一个糟糕的熊大人。成年人对规则的漠视,对子女的纵容,身体力行地造就了这些闯祸的熊孩子。

在著名景点留下“到此一游”的字样,恐怕不仅仅是孩子涂鸦之作。海外博物馆用中文书写“请勿大声喧哗”,恐怕针对的也不仅仅是孩子。家长有多“奇葩”,孩子就有多“胆大”。如果家长只想带孩子进博物馆里找乐儿,他们指挥穿着轮滑的孩子从残疾人通道入馆,示范如何从展柜的缝隙塞入纸币,帮助孩子在展品和模型上攀爬,甚至记录“作案现场”里的气宇轩昂,那他的孩子自然敢在公共场所堂而皇之地触犯规则的底线,挑战其他观众的忍受力。

家长的宠溺和默许,无形中助长了孩子在博物馆里行为乖张。网友“素匠”对天使折翼事件的点评,收获一票点赞:“艺术家的大度,家长的无视,孩子的调皮,这个作品叫《现实》。”

熊孩子之所以那么多,源于“理性培育”的缺失。家长的口头禅“他只是个孩子”,是熊孩子养成的必要条件。当大人不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时,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用不着惧怕规则,不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更不用考虑旁人的感受。于是,在熊孩子的成人礼上,只会出现一个糟糕的熊大人。

随着熊孩子的成长,破坏能力的释放,他们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逐渐变成一个缺乏教养、惹是生非、浮躁暴戾的成年人,他们闯下的弥天大祸总有需要自己承担后果的一天。所以,在批评、讨伐熊孩子,或者呼号着要拯救熊孩子之前,不妨先自我检讨,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大人。如果不是,请先纠正自己的言行,再与孩子一同成长。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