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城市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功能疏解促文物腾退保护——
北京:擦亮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
本报记者 杨学聪

非首都功能疏解,不仅推动北京“瘦身健体”,也让曾被居民或单位占用的文物古迹重新焕发生机。北京正用功能疏解促文物腾退保护,擦亮首都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

北京是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6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15处。占北京市域总面积不到千分之四的旧城,分布了占总量30%以上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故宫、国子监、史家胡同……这些在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文化地标,集中于北京旧城。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文物被居民、单位占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多年来,破解“文物腾退难、占用文物修缮难”,一直是北京重点研究、探索的问题。

如今,北京的文物腾退迎来了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东风”。“非首都功能疏解给腾退文物带来了一次机遇,在疏解腾退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王海臣表示,北京正在探索一条可推广、可复制、行之有效的城市核心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升级改造之路,扩大北京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的影响力。

箭杆胡同20号,是陈独秀在京时的居所,也是《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所在地。如今,按原貌整修一新的陈独秀旧居与青灰胡同基色一脉相承,与老舍故居隔北河沿大街“相望”。而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住着6户22口人的破危杂院。2013年旧居腾退修缮被纳入东城区名城保护项目,2015年7月全部腾退完成,并于《新青年》创刊100周年之际举行了完工仪式。未来,旧居在推出基本展陈的同时,还将作为东城区东华门街道智德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为旧城增加一处新的文化亮点。

“立足首都核心区功能定位,我们在‘以疏解促文物腾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东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党组书记、风貌办主任刘景地说,以项目为抓手,东城完成及推进了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陈独秀旧居等一批重点项目的腾退修缮及环境整治,全区文物修缮率达70%。

同处旧城的西城区,也随着地安门雁翅楼复建利用、万松老人塔变身砖读空间,散发出越来越浓郁的文化味儿。“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让文化魅力和艺术气息从城市整体和细节中散发出来。”西城区委常委王旭表示,未来几年西城将继续开展重点地区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主要涉及地安门内大街、鼓楼西大街、阜内大街、大栅栏月亮湾、先农坛等地区。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告诉记者,北京将把旧城内属于直管公房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腾退,作为旧城文物保护的突破口。

据统计,目前北京旧城内属于直管公房范畴的不可移动文物约有182处,建筑面积13万多平方米。相关部门正在了解居民或占用单位的外迁意愿和要求,通过政策宣讲和优惠的腾退政策,本着居民单位自愿的原则,鼓励居民、单位外迁,推动或完成陈独秀旧居、杨椒山祠、粤东新馆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腾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