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一线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给企业装上澎湃“引擎”
——外贸人才队伍建设调查
上图 上海中昊针织有限公司的员工正在检验袜机,经过3个月的培训,一名工人可以照看17台机器。
右图 合肥美亚光电有限公司的X射线轮胎检测机正在检验轮胎。

本报记者 吉蕾蕾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基础,而人才则是企业获得核心技术能力的关键。面对当前严峻的外贸形势,不少外贸企业在人才引进、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创新发展,出口业绩逆势上扬,专利技术行业领先,真正发挥了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研发队伍:

填补国内空白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茶叶精加工企业来说,分选去杂是提高产品品质和安全的重要保障。“早前都是人工剔除,费时费力不说,精选度也不高,细微的杂质总有遗漏,而如今,大米、杂粮、茶叶等各种农产品都能通过色选机完成高精度色选,为产品的质量管控提供了科学保障。”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茂先骄傲地说。

作为中国最早从事光电识别技术与装备研发的企业,美亚光电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拓展色选机的开发应用。如今,美亚光电年产能超万台,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光电识别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基地,推动了我国色选机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发展。

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色选机完全依靠进口,而长期垄断中国市场的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生产的色选机价格十分高昂,有的一台价格超过100万元。

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美亚光电于2000年在合肥国家高新区成立,开始技术攻关,随后推出了中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色选机。投放市场后,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而且凭借过硬的性能、合理的价格,迅速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

敢为人先,填补国内空白,是美亚光电一直坚持的创新战略。自我国第一台色选机诞生以来,美亚光电不断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相继推出我国首台全数字化色选机、智能化色选机、广泛用途的杂粮和干果色选机、茶叶色选机、小麦色选机等十余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目前,色选技术已经应用到200多种农产品,我国也一跃成为全球色选机普及率最高的国家。

掌握了核心技术的美亚光电也在利用自身优势,寻找新的增长点,拓展光电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2011年,主要用于轮胎内部缺陷检测的中国第一台智能X射线轮胎自动检测机研制成功,结束了进口检测设备一统天下的历史;2012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三维数字化口腔CT,取得国内第一个该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打破发达国家的长期垄断,实现了我国高端口腔医疗影像装备零的突破。

一系列“填补国内空白”产品的成功研制,都源于其背后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技术研发创新队伍。截至目前,美亚光电共有员工1000余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员工占75%以上;研发及技术支持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的30%,其中学科带头人、博士、硕士以及中高级工程师有200余人。

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美亚光电持续加大对博士后等各类人才引进力度,2015年经人社部批准设立了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鼓励科技人员积极从事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工作,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6%以上,为创新项目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物资及人力支持。此外,还与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所保持紧密产学研合作,不断应对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

“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林茂先坦言,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美亚光电一直坚持“技术是根、创新是魂、人才是本”的经营理念,始终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创业之本、竞争之本、发展之本,“我们不仅要把人才引进来,还要把人才的潜能挖出来,继续通过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等方式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激励,给他们提供创新发展的平台,进一步提升其积极性”。

人才生产线:

助推产品“走出去”

面对大宗商品大幅降价、美元加息重启、市场风险加剧等因素叠加造成的国际外贸形势,过去一年,我国各种叉车品牌竞争惨烈,行业下行压力加剧。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不仅交出了骄人成绩单,保持了企业的稳定,还连续25年保持中国自主品牌出口行业第一的地位。数据显示,2015年安徽叉车集团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9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66亿美元,出口叉车1.1万台。

“来之不易的增长得益于公司坚持供给侧改革,不断优化产品出口结构以及生产研发的创新发展。”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进一边介绍,一边指着展厅里最新款的叉车对记者说:“这是一款节能环保型叉车,不仅在外观设计上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还实现了降温、降噪,使用了轻量化材料,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多年来,安徽叉车集团凭借工业车辆、工程机械及关键零部件三大支柱产业的集群出口能力,在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代理网络,产品销往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条最完整、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最好的工业车辆研发制造与出口基地。

“骄人的成绩离不开优良的产品生产线,而产品生产线又是由人才生产线决定的。”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安国分析说,公司发展至今有一个传统,就是要逐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积聚更多人才资源。

杨安国说,目前安徽叉车集团共有7000多人,4条人才生产线,分别为产品技术研发人才生产线、市场营销人才生产线、技能型人才生产线、管理型人才生产线。以市场营销人才生产线为例,3000人的销售队伍学历层次都在大专以上。“一条生产线,一天最多能生产50多种不同产品,销售人员必须了解每一件产品特性,这对销售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杨安国介绍说,一线员工也不是简单的劳动,技术要求都很高。

同时,公司的岗位也是互通的。杨安国强调说:“为了激励每一条人才生产线的员工奋发向上,让他们无论走哪一条人才生产线上都能走到公司高层,每一条人才生产线都分设有基层、中层、高层。也就是说,技能型人才生产线上的高层可以达到公司副总的待遇。”

此外,为提高一线员工的综合素质,公司还与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密切合作,鼓励员工通过半脱产的方式参加大专、专升本的学习。对刚毕业的本科生采取进厂双导师指导模式,在学会技能的同时,了解自身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每年对全公司员工开展敬业度、满意度测评,与薪酬挂钩。在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安徽叉车集团员工流失率很低,骨干型员工流失率不足千分之一,新入职、主动离职的不到3%。“只有让更多的员工和企业利益捆绑在一起,才能留住人才,挖掘人才潜力。”张德进说。

引才计划:

攻占行业巅峰

从一家亏损严重、濒临倒闭的小厂,是如何掌握到圆片测试、封装设计、封装测试等全方位服务的能力,发展成为国内最大、世界第四的集成电路封测行业排头兵?

对此,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新潮给出的答案是,自主创新。“创新是长电科技蓬勃发展的生命线,半导体行业的特征决定了以快、新制胜,以专、精制强,不创新,毋宁死。”王新潮说。

由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起步较晚,发展一直滞后,长电科技能实现“弯道超车”实属不易。“集成电路产业链上有三大重要环节,分别为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和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公司董事朱正义介绍说,芯片封测属于劳动密集型与技术驱动型相结合的行业,简单说就是给芯片“穿衣戴帽”,实现电子产品的轻、薄、短、小,这其中包含了许多高新技术。

铜柱凸块技术和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技术,就是长电科技为之自豪的两大全球专利。“这两项技术是高端封装的必备技术,每个凸点直径仅25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三分之一。”朱正义解释说,这意味着长电科技在超小型分立器件上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真正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对自主创新的坚守,才有了高新技术。而创新的核心是人才,要有自己掌握命运的世界级核心技术,就要有世界级人才。

从2000年开始,长电科技在海内外招贤纳士,先后引进了半导体行业的专家750名。即使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其他企业都忙着减少投入,长电却依然坚持引才计划,“抄底”收购了新加坡APS研发机构。2015年,长电科技又顺利完成对新加坡星科金朋公司的收购,这也使得长电科技一跃成为世界半导体封测行业第四位,同时拥有分别在中国、新加坡、韩国和美国的7处生产基地、6个研发中心。

“收购新加坡星科金朋,看中的正是他们在全球领先的先进封测技术以及高端客户资源。”朱正义认为,创新不是一味闷头求变,而是要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始终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长电科技拥有2万多名员工,其中有近5000名外籍技术人员,累计专利2000多项。“在半导体行业,爬上一座高山很艰难,但从山上掉下来只需要几秒钟。必须不断自主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大人才底座,有了人才我们才能追上国际先进。”王新潮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