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经济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5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女装设计师赵卉洲:
向世界展示东方韵味
本报记者 祝惠春
赵卉洲工作照。 (资料图片)

2014年,赵卉洲成为APEC会议服装核心主创设计师之一,她和团队设计的“新中装”,惊艳了世界。

与APEC的结缘,对于赵卉洲来说意义非凡。“在西方服装界统领世界时尚的今天,中国服装代表的东方气质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APEC,我们只是播下一颗种子,期望其赶快发芽、成长,直至开花。用国际化元素表达东方韵味,这是我一生的职业追求。”赵卉洲对《经济日报》记者说。

每一位设计师都苛求完美,赵卉洲尤其执着。这位娇小的女性,好像一个“永动机”。工作室是她每天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已经在业内享有盛名的她,至今仍对设计工作满怀热情。

在赵卉洲的眼里,服装不仅是用来看的、穿的,更是用来感受的,它是有美感、有灵气,甚至是“带有呼吸的有生命的东西”。在工作中,她可以为了一个扣子和团队谈论到深夜,可以为了面料的选择打无数电话,也可以为了纹样样式做上百份草稿。

“坚守自己的风格,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这是我20年来一直的坚守。一条路走到底,是不是也是一种工匠精神?”赵卉洲幽默地问。工匠精神,在她看来,就是匠心独运,就是不脱离传统的创新。

从小,赵卉洲就喜欢在衣服上弄点小特别。大学时,她在湖北美术学院学习服装设计,对服装设计有了更加专业的认识。1997年,赵卉洲南下深圳,创办了艺之卉服装品牌,开始了和服装结缘之路。

一开始,她只是单纯地设计自己喜欢的衣服,但是随着见识的增长、品牌的发展,她的设计动力转变为对东方美学的根和魂在当代时尚体系中进行阐释与浸透。

知易行难。文化底蕴的积累、国际化视野、传统技艺的跨界融合……缺一不可。二十年如一日,赵卉洲怀抱初心,不断创新。赵卉洲认为,“原创”对于设计师来说,就如生命一样重要。道阻且长,但是她并不觉辛苦,反而很快乐。

赵卉洲的设计从来没有沉重的着色和古怪的造型,她偏爱一份清雅:“我的服装要创造幸福感。”

创造幸福感的人,首先要自己体会幸福,感受生活美学。在生活中,赵卉洲追求工作家庭“一个也不能少”。她经常定期把工作采风和家庭旅行相结合,把工作和生活相融合。在米兰攻读时尚管理硕士期间,她每年都要去米兰两次。而每次进修,她都会带上家人陪读,这样就可以在周末和先生及一双儿女逛逛美术馆,聊聊生活琐事。她说,“在一个幸福满满的状态里,我常常感受到生活美学的启迪,灵感纷至沓来”。

赵卉洲的包里随时揣着画本和笔,一有灵感就赶忙翻出纸笔记下。在酒店下榻,凝望房间外面的湖泊,水面在不同的光线里渐次变化,这种光影的变化或许可以运用在面料上?在花园赏花,娇弱的花瓣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这种动静相宜的线条或许可以运用在剪裁上?就这样,本子上的素描,画了擦,擦了再画……

“我追求工作、家庭、生活等不同维度的统一。在生活的每一刻,我都没有走出过设计。”赵卉洲有点不好意思地“承认”。

赵卉洲对传统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样执着。

对于服装设计,赵卉洲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要做好服装设计,仅仅从有限的服装圈里汲取营养是不够的,要推动本土设计的持续突破,就必须跨界合作。时装与生活、艺术是没有边界的。怎样才能发挥新思维,运用跨界合作的方式,通过服装载体来表达品牌更深层次的文化创意?

2015年,赵卉洲成为首位登上米兰时装周的中国女装设计师,这次她带去的是汉绣。汉绣最大的优点是装饰性,但是,传统文化也需要现代的表达,方能成为现代生活中的美学元素。赵卉洲尤其痴迷于此。在米兰时装周上,她用更带有现代气息的柔和色调取代汉绣原有的过于鲜亮的色彩,体现出内敛的东方气质美。

这套兼具东方神韵与国际元素的设计一举成功,这也让赵卉洲更加坚定地关注非遗传统技法与当代时尚设计巧思的跨域。

在一次考察中,赵卉洲接触到了贵州苗族的绣娘。当地精致的非遗手工制品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又激发出她的创新灵感,“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成为设计和艺术的源泉力量”。在她看来,当地产品之所以只局限于旅游产品和低端复制品,并不是因为工艺不达标,而是因为缺乏创新设计。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让传统手工通过服装和设计走向市场?

赵卉洲不断探索对传统手艺进行设计转化:她把过分浓郁的色彩变得素雅,把复杂的图案进行精简,把苗绣、蜡版画、银饰等更多手工技艺运用到时尚设计中,把浓缩了东方文化的元素,用现代极简的手法去完成,将经典纹样与高超工艺,用非常现代、国际化的设计语言表达,展现东方美学中的意蕴。

如今,赵卉洲与贵州的“锦绣计划”合作,成立了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卉基金,把苗绣、银饰等非遗传统手作符号,转化成当下的设计力,让传统手作能够产生自我供血功能,持续发展。

“文化是设计的根。中国设计师的责任就是传承中国人文足迹,做有思想、有情怀的工匠。‘设计扶贫’需要一代设计师去共同完成,用设计创新力带动非遗手作的发展,是我现在的追求。”赵卉洲坚定地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